30天的演講課程結束,我拿出了開營第一天錄的自我介紹又看了一遍。那個時候我應該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在線視頻演講直播,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因為演講,會變成線下分享會的人氣之星。
一個人做出一個決定,往往是一瞬間的事情。雖然我在2017年的計劃上列下了要學習演講這件事情,但我想象的是自己花個一年的時間,慢慢聽點課,慢慢寫寫稿子,慢慢來。當然這也的慢是有代價的,當你發現你有一天要上臺,卻發現自己因為太慢,還沒有準備好。
龍兄一句“如果只掌握一個技能,就能給自己帶來一系列的改變,那就是演講”,我心動了。2017年我要搞定演講,要快,要密集,要從畏懼者變成愛好者。
我每年都要嘗試一些自己不曾做過的事情。比如練字,唱歌,學PPT…這些都是可以一個人默默就能完成的事情,悶聲出活。但是演講,卻是要撬開你的嘴,丟掉你的臉。
我喜歡講話,我覺得演講這件事情我可以試一試
我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講話的,曾經有一些小伙伴會推薦我做主持,去辯論,被夸過口齒伶俐,嘴巴利索。于是入職不久,我就參加了單位組織的一個辯論賽。雖然唇槍舌戰,但是卻被對方一辯一個娓娓道來的“奇葩說”式開場陳詞,殺得逼格頓時低了一檔。
那個時候,我以為只是自己文采不敵對方,后來學習了演講才發現,對方辯友運用了很多演講的技能,調動了觀眾的情緒,這樣的稿子,不僅僅是文采好,而是一系列演講技能的輸出,乍一看似乎簡單,里面卻蘊含了深厚的功力。凡是能習得的,就是可以辦到的。所以,學習演講這件事,我干定了。
721原則倡導學習占10%,實踐占20%,反思和總結占70% 。
演講必然不是一場沉默的修行。學習讓人豁然開朗,一下子解密了優秀演講者的秘密。但是很多時候,成功的秘密一直都是公開放在那里的,能去把這秘訣撿起來使用的卻是少之又少。
這一環節,就是實踐。在1月份報了喜馬拉雅上的龍兄的課程,學到了很多的演講技能,滿心歡喜的做下了筆記,心里的感覺是豁然開朗。但是轉而到一次線下分享,發現自己的演講雖然流利,效果卻還是不理想。這就是欠缺實踐的表現。
前文提到的對方辯友,是TMC演講俱樂部的會員,每周參加演講,這樣的實踐當然和零基礎小白不一樣。所以第二步,練習練習練習。隨著不斷練習,很多初級的問題會不斷暴露出來并克服下來,你可以達到一個基本還過得去的水平,即聽起來還流利,內容也算清晰的程度。
可是,漸漸的你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瓶頸,仿佛每天的不同話題的演講,都是文字不同但是風格相似的重復。這個時候,我們的反思和總結環節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這個過程在第二步中也是比不可少的,只是那個階段,每天練習給我們帶來的新知就很多。當你覺得自己不能進步時,停下來,再次溫故下自己所學,分析下自己歷次的演講,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演講,邀請別人來評價你的演講,就會發現自己演講中可以提高的問題。
“你沒發現你講的內容很散,聽眾無法一下子get到你的觀點么?”
在我自己對著一篇演講侃侃而談,自己講的很爽的是,冠軍導師跟我說:“我不知道你想講什么。”什么,我都講了半天了聽眾居然沒聽懂我在說什么?!當時我就驚呆了。此時的我正沉浸在各種互動、講段子、搞幽默這種自己爽的演講中。導師將我一棒打醒。是哦,我好像一直很貪心,什么都想講,又什么都沒講透,似乎是在東拉西扯,又都講的不痛不癢。演講不是閑聊,你得有自己的主題,學會聚焦。如果一個人練習演講的話,容易陷入當局者迷的怪圈嗎,如果要保持清醒,邏輯絕對是我們的好伙伴。給自己定一個主題,所有的段子、幽默都是為了這個主題服務的,一次只講清楚一件事情,這樣的演講才會更有力量,讓觀眾get到你的點。
聽眾想聽什么?
在我第二次復盤自己的演講大作業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演講很沒勁。故事普通,情節一般。我帶著疑問去問了我的導師。她又是一語中的:“聽眾想聽什么?”哦?這個角度我居然是沒有考慮到的。是啊,觀眾想聽什么,講他們想聽的,才會有勁。觀眾想聽什么呢?他們想聽對自己有用的干貨分享,想聽觸動人心的故事,想聽讓人幸福愉快正能量的內容。
如何制定一個好的演講主題?瞄準你的觀眾。
做一個有故事的人
我發現會演講的人,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他們用自身的經歷來說服你,打動你。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么?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更多是,是因為他們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可曾記得自己上一次感動是什么時候,可曾記得上一次幸福的笑是幾時?不是他們太敏感,而是我們太麻木。做一個有故事的人,從擺脫宅,讓自己出去經歷這個世界更多美好的事情開始;從擺脫麻木,關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細膩的小事開始。
經歷了幾次線下聚會,陌生人之間,如何吸引注意力呢?第一次聚會的時候,我覺得大家都是大牛,主持人會講,侃侃而談,從金融到投資,分享的小姐姐會講,足跡遍布大千世界,他們的演講泛著光,他們的頭上有光環。我覺得自己普通的不行,平淡的見底。雖然當時,我憑著白羊座的沖動,一把上去霸占了一回舞臺,輪到我講話之前,我一直按著自己的手掌心,據說這樣能緩解緊張,心跳就不會那么快。講完,得到了很多的鼓勵。散場后的自由談話階段,我最多就是一個傾聽者,聽他們的故事和經驗分享,我去傾聽,去附和,這也許就是當初適合我的談話角色。
一個月以后再次見面,我突然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分享者的角色了。大家對我的演講的評價是“有范”,會來請教我演講和學習的方法。雖然我覺得一個月我依舊普通,但是也許有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已經發生了,也許是講話時的從容,自信,也許是直面知己缺點并進行糾正的坦然。
到這,我還真信了這句話:
如果只掌握一個技能,就能給自己帶來一系列的改變,那就是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