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六子老師的第10期五維閱讀課開課啦,這回我很榮幸作為實習助教參與到他的這次課程當中。以下是我聽完第一節課后的作業,即回答六子老師提出的四個問題:
A 你從第一課里學到了什么?
1.加深了對人事網書模型的理解。
人事網書是按照解決問題效率的高低排列的。其中,跟人學是最快的,但時間金錢成本可能較高。大牛一般都在一線城市,如果你生活在二三線城市,想獲得他們的親手指導你必須先飛到大牛身邊,這一筆車馬費就不少了。
每日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進行復盤和反思是成長最快的方法,具體可以通過問自己幾個問題來實現(我是第二天進行復盤,所以問的是昨天):
1.昨天遇到的問題是什么?
①表面問題:
②問題的實質:
③我的錯誤假設:
2.怎樣解決的?整個過程中,我的感受和情緒如何?
3.我還聽說過其他人犯過類似的錯誤,或者有做得更好的嗎?
4.解決這類問題可能用到的規律是什么?
從中總結出應對問題的規律,下次碰到時可以直接調用。
在網絡上搜索你想要的答案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來提高效率,不然你容易迷失在網絡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具體的技巧是:
1.帶著問題,多用關鍵詞搜索
2.切換語言,中文搜不出來用英文
3.搜索網站上多考慮Google +Wikipedia,而不是百度
閱讀是最低效率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比如你不知道今天中午要吃什么,不會選擇跑去書店翻書找找自己想吃什么菜,然后再去市場買菜回家做飯吧。
既然閱讀是效率最低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大佬都提倡讀書,并且自己也保持每天閱讀的習慣呢?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就提到過: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我的孩子們都笑話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2.找到了閱讀的獨特價值。
無數行業大佬用自己的行為說明了閱讀一定有其獨特價值的,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找到知識源頭,提高認知效率;
認知效率指的是認知收益和時間精力之比。我們現在獲取的大部分知識都屬于二三四手信息。寫過讀書筆記的人就知道,寫作者為了吸引眼球,往往會把一個很明晰的概念包裝成有種有趣有料的文章呈現給讀者。在這個轉述的過程中就造成了信息的失真,在古典老師的新書《躍遷》中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手信息:知識源頭
1973年,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發表論文首次提出專業技能習得的“10年定律”;
1993年,埃里克森、郎培與泰施羅默基于大量研究發表論文《刻意練習在專業獲得中的作用》。
二手信息:忠實轉述一手信息
2016年埃里克森著書《刻意練習》強調:并無一個確定的時間門檻讓人成為大師,影響刻意練習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天賦和練習方式。
三手信息:為傳播而簡化和極端化觀點的陳述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讀完埃里克森發表的論文之后,寫出了一本暢銷書《異類》,他在書中強調: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四手信息:出于各種動機充滿個人經驗的情緒化表達
各種公眾號、人生導師、培訓師等等,基于自己的經驗解讀“1萬小時定律”后,告訴你只要肯努力,就能成為大神,然后再推銷自己的理念、課程和方法,讓你心甘情愿地掏錢。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信息轉手的次數越多,信息的密度越來越低,我們的認知效率也越來越低,到最后甚至有股濃濃的雞湯味。所以我們閱讀時要選擇知識的源頭。
最源頭的知識有前沿的研究論文、學術期刊和行業最新數據報告;
相對含金量較高的二手知識包括名校教科書,維基百科,中立第三方的行業調查報告,講述底層邏輯、思考質量比較高、略微難懂的文章和書籍,比如《窮查理寶典》、《國富論》。
三手知識是暢銷書,四手知識是各種公眾號、頭條文章。
如果你覺得論文、研究報告太過艱深難懂,或者英文不過關無法閱讀最前沿的英文期刊,那你還可以閱讀經典書籍。各行業的領軍人物、行業大牛推薦的書單或他們公眾號當中常提到的書,這些多是經典書籍,值得我們投入精力去閱讀。
那么三手四手知識我們還看嗎?我認為要看,但是花少量的時間與精力看。三手四手知識可以當做補充或者休閑放松的時候看,試問現代人誰不愛“刷手機”消遣一下呢?
(2)構建專業領域的知識框架
這一點是根據六子老師的“262主題閱讀法”想到的。
想要低成本快速地掌握一個領域最好的辦法是找幾本經典書籍,從中萃取出該領域的知識框架,當你腦子里的知識模塊足夠多,知識自動就按照模型存放了。有了一個知識結構之后,通過不斷地迭代更新,你就會得到一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
(3)閱讀具有復利效應;
我們在中學階段就學過復利效應,但是沒有想過把它應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
從時間財富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增長,復利的收益是呈爆炸性增長的。所以我們要把寶貴的時間投資到具有復利效應的事情上。
閱讀就是一件具有復利效應的事情。我們讀的書越多,理解力就越強;理解力越強,讀書就越快;讀得越快,你就會讀得越多,這樣形成了一個正向反饋,使你的閱讀能力不斷提升。
而且書讀多了之后,你會發現牛人之間的很多底層思想是相通的,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自己喜歡的說法。像成甲在《好好學習》中提出的“臨界知識”,其實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普世的智慧”,也是古典老師在《躍遷》中提出的高手策略,也是六子老師在五維閱讀課中會講到的思維模型。
3.加深了對閱讀本質的理解。
用拆字法來看“閱讀”,“閱”是指看,“讀”是言+賣,指的是把看到的東西通過語言文字賣出去。說明閱讀不單是一個被動輸入的過程,更是一個主動輸出的過程。
我認為,有效的閱讀應該以增進理解力為目的(why),以問題為導向(how),以輸出為目標(what)。
B 我們為什么要讀《好好學習》這本書?
這本書詳細講解了“臨界知識”的道術器用,好好掌握并實踐的話,能得到飛速的提升。
C 從性格測試中,你的性格結果是什么?
13紅+6黃+6藍+5綠,以紅色性格為主
D 詢問身邊5位好友,你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1.學習能力、行動力強
2.勇于突破自我
3.敢于嘗試新鮮事物(兩個伙伴提到)
4.核心是努力并懂得努力
朋友的評價和性格測試結果高度吻合,我的核心能力也是紅色性格的優勢:對新鮮事物充滿熱情,行動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