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什么寫作?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或說是興趣使然,僅供自娛自樂;有的或說是習慣使然,如吃飯睡覺一樣不可或缺。我想除了如司馬遷般“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外,寫作的目的應該還是為了能夠與讀者“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 ? ?雖然寫作是“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事情,但也不是無章可循,可以隨心所欲的。如想作品獲得讀者的喜愛和共鳴,以下一些事項值得注意:
? ? ? ?一、以讀者為導向
? ? ? 文章好不好,讀者說了算。有人認為自己寫的還不錯,但卻得不到讀者的認可。結果難免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曲高和寡。現實是殘酷的,讀者自有其評判標準,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喜歡的他們就駐足停留,不喜歡的他們就用腳投票。很多人想以寫作謀生,寫的東西如若無人問津,該怎么辦?不少人心存顧慮,認為這和賣東西有什么分別,有失斯文。這樣想可就大錯特錯了。請看,科舉時代的讀書人是“學成文武藝,售與帝王家”;再看,18、19世紀歐洲的一些作家,作品扉頁上都是注明獻給某某某,當時大多數作家都是窮困潦倒、生存不易,需要得到貴族或有錢人的贊助才能出版書籍。因此,為稻粱謀計,還是要寫出讓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
? ? ? 當然,以讀者為導向,不是去刻意迎合一些讀者的低級趣味,“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具體尺度需要靈活掌握。
? ? ? ?二、以學習為抓手
? ?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肚里沒貨,拿什么與讀者分享?所以要多讀書,讀好書。魯迅先生提倡“多看外國書”,王小波也講過同樣的話,其在《我的師承》里寫道:“假如中國現代文學尚有可取之處,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譯家身上。我們年輕時都知道,想要讀好文字就要去讀譯著,因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譯。這是我們的不傳之秘。”
? ? ? ?作品的風格不是一蹴而就,難免需要模仿。董橋在《白描》一書序文里寫道:“寫作免不了師承也免不了偷藝。大仲馬不介意妻子跟朋友私通,還喜歡把情人讓給小仲馬消受,小仲馬忍不住說:我真膩煩死了,老爺子你怎么老把你的老相好讓給我睡,新靴子也要我先穿松了你才穿!大仲馬聽了說:那是你的造化,證明你的器官夠粗你的腳夠細。大仲馬寫得出《基督山恩仇記》,小仲馬終于寫得出《茶花女》。”據說出家人悟禪也要本源。昔張岱《快園道古》載:“邱瓊山過一寺,見四壁俱畫西廂,曰:空門安得有此?僧曰:老僧從此悟禪。問:從何處悟?僧曰:老僧悟處在‘臨去秋波那一轉’”。
? ? ? ?三、以好看為重點
? ? ? 文章不分中外,文辭清淡、語句通順是基本要求,如能達到清朝作家張潮在《幽夢影》中所說的三重境界,即“有地上之山水,有畫上之山水,有夢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那是更妙。文字固然重要,更為重要的是會講故事,也即是文章要好看。這跟推銷是一個道理,你的賣點在哪里?試看古今中外文學大師,哪個不是講故事的高手?網絡上的雞湯熱文,哪個不是直觸心靈?
? ? ? ?文章千古事,各有各寫法。或以情節曲折、蕩氣回腸見長;或以插科打諢、詼諧幽默致勝。重要的是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藝術加工,塑造形象。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處處是“事”,皆可信手拈來,入書入戲。我們要根據自身的特長,專攻一點。現在的文學市場劃分很細,找準自己的定位,堅持寫下去。當然,不要期望很快就能成功,要作好坐冷板凳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