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聽陳章魚老師的分享,選擇重點以及自己的感悟總結如下
1 為什么你的努力沒有意義?我們應該怎樣通過閱讀讓自己變成更厲害的人?這個時代為什么需要閱讀?
章魚老師在分享中說到,在現在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知道讀書并不是獲取知識唯一的方法,甚至可以這樣說,其實讀書獲取信息,獲取知識,這個方法還有一點守舊。
然而閱讀是很高效的手段,通過文字獲取信息是這個時代相對高效的方法,閱讀是獲取知識經驗思想方法,最具性價比的手段。
書籍是進入人類歷史寶庫的鑰匙,書籍是和最優秀頭腦交談的平價門票,書籍是互聯網的時代對注意力的救贖。
2 最有效的閱讀戰略是怎樣的呢?
閱讀之前有目標,閱讀之后有輸出。
《如何閱讀一本書》里面有一個觀點就是,閱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越主動效果越好,其實這個主動也就是讓我們在閱讀之前要找到自己的目標。因為如果沒有目標,沒有動機的話,閱讀的效果可能不太好,比如說一本書,看完以后,你覺得對你很有啟發,很有幫助,但是你卻找不到動力再打開第二遍。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轉變觀念,由書到我,改變為有我到書。每年大陸都會出版圖書,30萬種,每小時就多了34種樹,好書的定義會越來越個性化,一本書對你來說可能很重要,但是對別人來說其實沒什么。你希望自己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你再去選書,再去閱讀相關類型的書。
可以通過輸出與目標的一個對比,看能否獲得了一個真正的效果,也就是通過輸出來修正目標,而目標的達成與否也可以驗證我們的輸出效果。倘若目標未達成,那就要再回爐閱讀,進而再輸出。
目標其實就比如一個考試的及格線,當我們的輸出達到這個及格線的時候,目標基本完成,如果說輸出沒有達到及格線,說明還需要再回頭輸入,所以這樣才叫把一本書讀完或者讀透。
3 怎樣叫更有效的輸出輸出?
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第一個就是行動,比如說,看一個菜譜,可能三五分鐘就可以看完,但是看完菜譜并不代表我就會做這一道菜,所以還需要根據菜譜,來學做菜。也就是看了要行動。
閱讀本身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但是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問題的方法,就如同一幅地圖一樣,比如說從武漢去北京,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把地圖研究得很透徹,但是也沒法從武漢就直接到北京了,只有走,只有做才能真正的到北京,所以只有通過行動才能真正的實現目標。
第二個就是分享,把書中的內容轉述給別人。
我們不用把輸出當作思考的結果,而是要把輸出當作是思考的過程和工具。并在目標的限定下,選擇參與感更強的輸出方式,比如有摘抄,思維導圖,寫書平,讀后感等。其實高參與感的形式就是分享,可以用自己的話總結然后轉述分享給別人。在分享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哪些真的懂了,而哪些還需要再進一步學習,這個樣子的話,也會加入自己的一個思考。也只有通過不斷的思考輸出,才能真正內化知識。
4 不是努力沒有意義,而是要換個姿勢努力。
回想過去看書,很多時候覺得看了,覺得書里講的真好,然而卻并沒有真正的內化。缺的就是沒有有效的輸出。不管是看書,聽直播,哪怕聽他人的一個分享,最好都要及時輸出,及時思考,這樣日積月累,才會真正學到。而不是簡單的說一句,有道理。道理終究是他人的,行動后才可能真正屬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