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高估自己,低估別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一旦遇到與自己持相反意見的人,通常都會與其辯駁。尤其是思考能力越弱、學習能力越差、從未想過要終身學習、從未付出過思考力的人,往往他們的認知都是單一的,而不是多元的。一旦人進入了一個單一的模式,思想就會封閉。只是單純地認為自己的認知是對的。當有一個人告訴他,還有另外一種認知,尤其是這種認知是經過深思熟慮且邏輯性強的時候,很明顯就能證明他的錯誤。但他在第一時間,下意識地,不需要經過思考地就出來抵抗,繼而會發生言語性的爭吵。這也就是所謂的討論往往都會演變成爭吵、不歡而散、心情郁結的原因。因為從根本上我們都不想被證明自己是錯的。
就像前幾天,好朋友問我最近的學習心得,有什么要分享的嗎?答曰沒有。明顯能感受到她的焦慮,只對知識的恐慌。在得知她在大量的搜索經濟相關的知識及視頻時,我建議他買一本書,或者是在得到里訂閱薛兆豐的專欄,都被他一一駁回。因為她太焦慮了,而且相信自己是對的。終其原因:一、不舍得花錢。二、他認為現在的付費知識,大部分都是洗腦的,沒有什么實際功效。三、他更相信自己的搜索能力。四沒有足夠的耐心,心不靜。不能說它就是錯的,我就是對的,否則我跟他一樣,但是我們的層級確實比較低,往往遇到這樣分歧比較大的時候,就會有簡單的爭吵,因為都是成年人,所以能稍微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不至于到面紅耳赤的程度。
她想盡快找到好的項目,期望馬上就能賺到很多錢。這種心態,我知道是不對的,勸她應該耐心,但是她根本聽不進去,看到她聽不進去的狀態,我也就放棄了。因為跟著笑來老師學習了幾個月,確實有些收獲。而關于耐心、實踐、付費、注意力等這些概念的實踐和打磨,我確實收獲比較大,想要說服她用同樣的方法跟我一起,但是她從未經歷過,又怎會相信我?
所以今天下來老師的這一段,讓我馬上想到了這個情景。正因為如此,我們恰恰需要運用理性管理我們的情緒去深入的思考,理清邏輯,從而才能達到進步,甚至是進化,否則只能停留在原地人云亦云。永遠處在無知淺薄的狀態。甚至是焦慮一生。而這些狀態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自己一步步走過,才能有切身的體會,成功的經驗才能復制在不同的事情上,才會更加堅信,路會越走越寬。認知的迭代才能越來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