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透明
我12還是13年注冊微博,大概是高中要畢業的時候,中國四線五線城市,玩了幾個月,和那些離開的人一樣,上微博就是看別人玩,沒人跟我玩,所以不好玩。
16年年底實習做自媒體的原因重回微博,認識了現在的導師和現在的老婆(其實是某大V和前女友),頓時覺得被打開了新世紀的大門,從此熱門必看,話題必討,看著自己的生產的內容及觀點被人認同,無數圈子里才懂的梗被我們玩壞,似乎覺得成就感猶然而生,好奇于微薄的變化以及自己當初為何離開?
大V及網紅以及小V
“現在,中國網紅的主要陣地或者惟一的主陣地是微博,而且最符合微博的戰略。在微博上,網紅不但擁有大量的粉絲,而且會自主的生產內容?!?/p>
摘自《鈦媒體》
下沉
其實應該有人說過了,微薄的二次崛起緣于“下沉”,
下沉包含三個方面
一,大V向網紅,網紅向小V的下沉。
大V如俞敏洪,劉強東之人,發條微博,普通人除了點贊和跪舔之外,更多的是覺得和自己毫無相關。
網紅如lol女解說miss,咪蒙等,內容由理性變為感性,內容智商下降但是共鳴增多,生活瑣事增多,用戶們樂于接受這樣的變化,因為這樣的內容貼近了自己的生活,也促發了自己生產內容的渴望。
二,一二線城市用戶向四五線城市用戶的下沉。
“四五線城市用戶的開發,讓那些以往沒有享受到社交紅利的人群,補了一次課,玩到了所謂的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媒體,時尚了一把,一方面這群人會因為自己的趕上時髦,擁有了社交貨幣的內心滿足感,驅動活躍度的上升”
摘自《微博“下鄉運動”帶來“二次崛起”的啟示》原作者道哥論道
三,三十,四十歲用戶像二十歲,00后用戶的下沉。
青少年的社交比起成年人的活躍,開放,尤其是好奇心還沒有隨著年齡增長,生活摧殘而衰竭。微博這么大和便捷,不用想去看看。
競品
對于青少年來說,微博的社交屬性強于朋友圈。
在這個市場上,圖片社交太單調,
太多像我一樣的人除了想要美好的肉體,還想要有趣的靈魂。
陌陌和Same缺乏話題,
純粹的打發時間打發久了,就和打發要飯的沒有區別。
垂直類的社交產品體量太小,
pmcaff很難找到我要的美好肉體以及有趣靈魂
游戲社區全是宅文化男女,玩家以及死宅
還有現在的百度貼吧被搞成了什么樣(外包就不能上點心么?)
豆瓣的產品形態老化,
我是文青,我要詩和遠方,可你能不能不要每個時候都是流浪?
如果目的是“發現趣味相投的人并與他們交往”,實在沒有比微博更好的選擇。
最后
微博上認識的老婆變成了前女友,個例恰好是研究核心用戶的最好案例。
任何一款產品只要能茍延殘喘的活過幾年,00后,05后的則又是一波年輕人的紅利期。
非常不喜歡匿名提問的態度,僅已此答祭奠悲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