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表妹最近不開心。
她讀大二,一學期十幾門專業課,每次打電話給她,她要么在教室,要么在去教室的路上。
表妹大一時,課業相對輕松,還能瞥一眼想象中的大學生活,不料課業壓力迅速襲來,起早貪黑一個月還能忍受,但持續一整年,實在有些崩潰。
昨天她又和我聊起高強度的學習生活,說自己有些失眠,不知該如何是好。我照例開導,她照舊嘆氣。一個沒留神,我碰了雷區:
“你還是學生,現在的壓力根本不算什么。工作之后糟心的事兒多著呢。”
表妹的聲音提了八度:
“哥,沒想到你也這么說!我還指望你能理解我!你真以為我的日子很舒服嗎?”說罷,她甩給我一張本學期的課程表。
盯著課程表見縫插針,螻蟻般密密麻麻的小字,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2.
后來我仔細考慮過,如果讓我有一次穿越的機會,我絕不會回到高考之前,還有大學畢業前的求職季。
太多變數,太多提心吊膽,太多徹夜未眠。
學生的壓力,有時是會超過職場人士的,只是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忘記了這一點,還以為象牙塔里春風無限,不知殘酷的競爭如影隨形。
這是我隨便搜索出的新聞:
如今,在校學生已成為抑郁癥高發人群,而這絕非輕飄飄一句“玻璃心”能解釋得了的。
現在的大學,早已不再像校訓中常講的“求是創新、明德厚學”那樣單純。學校正變得越來越社會化、功利化。學生的壓力,也遠不止讀書考試這樣簡單。
“今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年”——我已不知第幾次看過這樣的報道了,每一年畢業生數量都在膨脹,每一屆大學生都將面臨更嚴峻的現實。
既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誰是輕松的。到頭來,都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3.
已步入工作崗位的人們,總有一種錯覺:
學生的煩心事,都不叫事。
實際上,拿學生與上班族來作比較,本身就沒有可比性。
壓力,強調的是心理感受。3歲小孩子被別人搶走了最心愛的玩具,哭得天崩地裂。從家長角度看,一個破玩具有什么好哭的,可對孩子來說,他的世界坍塌了。
還有前段時間被騙了9000塊錢的大學生徐玉玉,郁結于心,最終心臟驟停猝死。9000塊錢對我來說不算什么,但對她而言,這代表了所有希望。
再有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中,主人公的心聲:“別人寥寥數語的責備,對我如晴天霹靂”,這是所有性格內向敏感之人的共同感受,若非身在其中,你永遠也無法體會到那種切膚的焦慮和膽戰心驚。
由此可見,壓力只和主觀感受有關。它與閱歷無關,更與年齡無關。
學生同樣如此。幾年前,我表妹不受高中班主任待見,整天回家長吁短嘆,學習成績逐步下滑。那段時間我在公司里朝九晚五,下班回家看看美劇逛逛街,表妹的壓力顯然要比我大。
還有不少在公眾號里訴苦的孩子,也絕非無病呻吟。他們有時會語音留言給我,我能真切感受到他們聲音中,發自內心的惶恐與不安。
4.
學生,是長期得不到重視的高壓力群體。每個局外人都認為學生時代最輕松,而每位學生的吶喊在局外人看來,都不值一提。
“學生遇到的那點破事兒,有什么大驚小怪的”——說這話的人,接下來要講的,往往是“想當年,我XXX的時候,壓力比你大多了……”
說到底,還是優越感在作祟。人們善于通過比慘,來彰顯自己的不易,營造“我比你厲害”的感覺。
把吃過的苦當作炫耀的資本,這是病,得治。
所以真的沒必要因為自己經歷過一些事,年長一些,就覺得別人的煩惱都是矯情。把你放在他的處境下,你未必會處理得更好。
5.
“學生的煩惱都是無病呻吟、小題大做”——這樣的論調,讓人很不舒服。
我寫過一篇文章,匯總了一些讀者學生時代的挫折故事。有人埋怨說,這些故事都太過矯情,不值一提。兩天后,他跑來向我訴苦工作不順,老板坑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同樣用一句“矯情”來賭他的嘴?
矯情,實在是個很不友好的詞語。它代表了拒絕溝通、拒絕理解,以惡意與冷漠來揣測他人的不易。
“沒什么大不了的,你就是瞎矯情”——這可能是所有學生在傾訴苦楚時,最討厭聽到的回答吧。
有句安慰人的段子常講:
“你以為自己學業不順、前途迷茫,卻不知這只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
這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旁觀者姿態,真起不到啥安慰的作用。它應該反過來,才更符合學生們的心聲:
你口中不以為然的所謂小插曲,在我看來,那就是全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