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晚上,我和李博士為出國交流歸來的劉博士和欣博士接風洗塵。
劉博士和欣博士都是我讀研究生時項目組的同學,倆人在學術研究中擦出了愛的火花,成了一對博士鴛鴦。去年兩人一起申請了比利時的公費交換項目,最近剛學成歸來。
晚飯時,李博士意氣風發,跟昔日的戰友劉博士分享自己當前的事業計劃。畢業前這一個多月,他一直這樣充滿激情。組織幾個一起創業的伙伴又是開會,又是寫方案。現在和劉博士講起自己的創業模式,滔滔不絕,眼里都有光。
看著這樣的李博士,我的心里暖暖的。
回想三個月前,他在另一個創業公司實習的場景,每天焦頭爛額,壓力巨大,慶幸他最終選擇了退出。
(二)
實習的創業公司是我們的一個同門阿新同學建立的,最近兩年接了很多學校的項目,和李博士已經有了幾次合作,給人感覺很有才華,待人接物也很周到。而李博士是出了名的工作靠譜,五好青年。兩人在工作中互相依靠,互相欣賞。
李博士畢業前,阿新就多次找過李博士,希望李博士能加盟他的公司,看得出他很看重李博士的能力。但是因為李博士還陷于論文,無法抽身,于是就推后了這件事情。除了論文外,李博士覺得兩人理念不完全相同,也有些隱隱的擔憂。
李博士的論文剛一送審,阿新就向李博士求助,希望李博士能幫他做一個很緊急的項目。
李博士是實在人,對于朋友提出的幫助,他不問報酬,能幫的就會盡量幫。他相信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的,自己幫了朋友,朋友自然會記得。如果朋友不記得,甚至索取更多,他都不說朋友一句不好。
沒想到看起來志同道合的阿新,就是這樣一味得寸進尺的人。
因為學校項目的合作,阿新與李博士成了朋友,與李博士有關和無關的項目,他都找李博士幫忙。李博士本著先建立人脈,再談回報的原則,接了他的項目。開始的時候李博士也不確定項目大小和成果如何,覺得沒法定報酬多少,默認項目方會根據項目成果給合適的報酬。哪知道,沒談報酬的結果竟然是沒有報酬,李博士辛苦一陣的成果竟然僅是建立人脈,還給阿新牢固了人脈!
有了這次教訓,李博士以后在接項目時都先談報酬。對于阿新,因為在給李博士和項目方接洽后就沒再參與這個項目,所以對于無報酬這件事他到底知不知道也不能確定,也就沒再追究。礙于不能擺脫的學生身份,對于后來的合作也不能拒絕。
(三)
這次李博士的論文送審后他來找李博士幫忙,李博士很糾結。他這次讓李博士做的,是老師的項目,按理說,這類項目以前都是老師給李博士安排。老師已經同意李博士畢業,到這個時間段學生都在忙自己的的事,不用再幫老師做項目了,所以按理說是可以拒絕的。但那時李博士未來工作意向還不明,可能與學校和阿新還有合作的可能,所以沒法下決心干脆的拒絕。再說,老師對李博士的畢業也還有決定權,李博士也擔心拒絕了會影響自己畢業。
既然拒絕不了那就接受吧。但接受不能白白的干,現在其實不是給老師干而是給這個同門干,那就該談一談報酬的事情了。
李博士思忖了一番,定了個工資范圍,跟阿新談了談。談的過程還算順利,定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工資額。于是李博士就這樣欣欣然開始了自己的新工作。
干了一個月,李博士的壓力巨大,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工作內容遠不止自己預想的那些。我安慰他說新人剛開始工作都有適應期,壓力會比較大,過幾個月會好點。
后來第一個月工資發下來竟是80%的試用期工資,讓我倆都跌破眼睛。李博士跟人力反復確認,阿新肯定是知道這個事情的。這真的是當初曾一起暢談創業的朋友嗎?每一筆都算得清清楚楚。回想這一個月,各種想到想不到的工作他都安排給李博士,而且不給李博士權力,李博士雖有很多不滿但都忍著接了下來。結果竟然是這樣的!
想想每天加班到很晚的李博士,我越發覺得心疼。李博士這個時候有了離開的想法,我非常支持,只待論文送審有了著落,就要逃出牢籠。
第二個月工作量越來越大,而且越發離譜,不僅是寫文檔、做展示、參加會議、做工作分配,阿新竟然讓年紀比他大的李博士端茶倒水!昔日敬重的朋友,走近了卻發現面目全非,真是一場笑話。
終于,等到論文送審通過,心里一塊大石落下,李博士一下有了能量。他一直慢慢投入的事業,也終于有了眉目。
在一次布置新任務的電話中,李博士決定不再忍受,提出要離開。
那一天,李博士跟阿新的網絡電話打了兩三個小時,幾次據理力爭,互相拉鋸,但李博士最終是堅決的。口口聲聲說需要你,但又對你不好的老板,沒有什么好留戀的。
(四)
那一次的談話,我由衷地為李博士感到開心。以前的他都是先人后已,無私奉獻,無論對方是怎樣的人,他都很難拒絕。現在,他終于學會拒絕,成了一個更強大,更愛自己的人。不僅如此,他還有了自己的事業,雖然才剛剛起步,但每天的工作都充滿熱情,生活閃閃發光。
李博士還在和劉博士高談闊論,這是我能想到最美好的場景。
唯有拒絕,才讓留下來的更珍貴。唯有愛自己,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也讓自己越來越快樂。
無戒365天訓練營 第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