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家親切稱為“蛋泥”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夫,11歲就以出演全球流行文化標志——哈利·波特出道。如今距其系列電影的完結篇《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下)已過去6年,但他仍需面對各色采訪言必提魔法界的過往,只是他會不厭其煩地先感謝過去帶給他的聲名,然后再埋頭努力嘗試與哈利·波特截然不同的形象。從《殺死汝愛》中有各種激情戲的同志詩人金斯堡、《維克多·弗蘭肯斯坦》里造物博士的實驗室助手、再到《瑞士軍刀男》中出色演繹了97分鐘的死尸,鮮肉要多努力才能將自己鍛造成一塊腐肉?
蛋泥也不是功成名就之后才意識到不得不轉型。
他的自知來得很早。17歲時他就表示,為了擺脫固定的銀幕形象,甚至不惜考慮辭演“哈利·波特”。當然蛋泥后來還是把“哈利·波特”系列盡職盡責地演完了,但是作為自己承諾的兌現,18歲那一年,蛋泥首次登上了戲劇舞臺,完成了腐國演員的必修課——在舞臺上脫。在倫敦西區吉爾古德劇院(Gielgud Theatre)上演的復排版彼得·謝弗名作《戀馬狂》(Equus),演出的最后10分鐘,為了表現出主角的生理快感、死亡本能和暴力沖動,蛋泥在近一千人觀眾的注目下將衣服一件件脫去,直到全身赤裸。演出持續了將近四個月,第二年還轉到了百老匯,贏得紐約劇評人獎(Drama Desk Award)提名。對此蛋泥說的很直白:“我想告訴大家,我不僅是哈利·波特,還是個能勝任任何角色的演員”。
舞臺的確是錘煉人的好地方。這不僅為他贏得了努力、謙遜的好名聲,也鍛煉了他的演技。他后來幾部“哈利·波特”拿了一些電影表演獎,不能不說跟這些舞臺經歷有關系。
2011年,“哈利·波特”系列完結那一年,他和羅伯特·摩斯還有馬修·博德瑞克共同出演了《一步登天》的百老匯復排版,這也是他第一個百老匯音樂劇作品,蛋泥自己承認在演音樂劇之前不會跳舞,在百老匯上表演音樂劇激勵了他進行舞蹈集訓。劇照出來,隔著屏幕也能感覺到蛋泥不靠魔法靠體力靠聲腔確實是超賣力。
該劇最終獲得了托尼獎、紐約劇評人獎、戲劇聯盟獎、外圍劇評人獎提名,還拿到了格萊美的舞臺劇專輯獎。
飾演有肢體缺陷的角色是體驗派的必修課。比如像我們已經在NT Live中看到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挑戰《弗蘭肯斯坦》里的怪物那樣。
2013年,邁克爾·格蘭達吉(Michael Grandage)復排馬丁·麥克唐納(Martin McDonagh)的黑色喜劇《伊尼什曼島的瘸子》(The Cripple of Inishmaan),蛋泥在里邊飾演了殘疾人比利,一個偏癱的瘸子,在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中,他始終維持著這樣別扭而費力的姿勢——并且又轉去了百老匯。這個角色也為他贏得了WhatsOnStage戲劇獎的最佳話劇男演員獎的嘉許。
演完這些奇奇怪怪的角色,讓人再無法把他和那個帶著圓眼鏡、披著斗篷的魔法少年聯系在一起的時候,蛋泥可能告別了一些哈迷,也讓另一些人更愛他——他不愿意被定型,也不愿意處于舒適區——就好像他同樣多變的發型,他才不介意你順眼不順眼。
得知蛋泥這次出演湯姆·斯托帕的荒誕劇《羅森格蘭茲與吉爾登斯吞死了》,感慨他是越來越有底氣了,特別是在去年伊恩·麥克萊恩和帕特里克·斯圖爾特的《無人之境》之后,年輕一代的票房號召也勇于來挑戰荒誕劇,也算是西區制作人和導演對他實力的一種肯定。
該劇是五次托尼獎、一次奧利弗獎、一次奧斯卡獎獲獎編劇湯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的代表作,倫敦首演50年后再次重回老維克劇院,意義非凡。他的靈感來源于莎翁經典《哈姆雷特》,從劇中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這兩個幾乎毫無存在感的小角色的角度,對原作進行了新的解構: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被國王召見,在進宮的路上,他們就一直在扔錢幣打賭、無聊可笑地探討人生和他們所處的世界、好奇地窺探宮廷里那些他們不明白的秘密。他們遇見了一個奇怪的劇團,跟著他們目睹了哈姆雷特親自導演的這出戲,完全沒有想到之后他們會參與了國王殺死王子的密謀,更沒有意識到命運使他們不明不白地送了命。
至于蛋泥在劇中的表現,不想更多劇透,反正一向刻薄的西區劇評人還是對蛋泥的努力給予了相當的好評,特別提到他“富有啟發性的闡釋”、“閃閃發亮的喜感”,標志其已經邁入優秀的喜劇演員之列。
如果你覺得這些評價很迷,或許感覺就對了。我們說過,17歲的蛋泥很早熟;但27歲的蛋泥更中二。對于這位總努力活出不一樣的自己的前魔法界明星來說,我很喜歡曾經見到的一個形容詞:中二酷。并且希望他這么酷下去。
這么努力的年輕人,不點贊支持一下昂?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有放映哦!而且湯姆·斯托帕德的詩性語言真的棒極了!
不要怕荒誕劇——總有一天你會從生活的荒誕里理解劇中的荒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