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華興作為與共和國同齡的大型國有機械生產企業,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期間親歷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每一個重要階段,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幾番沉浮,企業的發展既有高潮也有低谷。最輝煌的頂峰,是在九十年代末,由于機床產品質量好,供不應求,一車難求,一舉大干快上,成為國內機床行業的領軍企業,但是隨著外資品牌的大舉進攻,行業競爭的日益加劇,華興遇到了極大的阻擊戰,為了應對市場競爭,也采取了與外資品牌合作的方式,來贏得新的競爭優勢。但是,合資策略,雖然讓華興推出了一些新的品類,取得了一定的銷量,但是由于一直沒有獲得外方的核心技術,致使出讓了大塊的市場,但是卻一直處于價值鏈的低端——生產制造的環節,并沒有占據控制整個利潤來源的微笑曲線的兩端。
在這樣的競爭戰略下,對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影響特別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人員結構頭尖尾粗,制約企業發展。
作為生產制造型企業,華興的人員結構占比最大的是一線操作人員,短短的三年內基層崗位人員數量增加了5000人,而專業技術人員與高技能型人員占比偏低。大量的操作人員存在并沒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反而降低了人均效率,導致員工群體知識結構老化、技術含量低且年齡又偏大,一遇到企業轉型的時刻,難以靈活掉頭,嚴重影響了企業運營效率。
二、人均工資偏低,但是工資總額居高不下。
由于人員冗余,編制富余,因人設崗,人員總量大,出現了多一個佛就多一柱香,工資總額居高不下,在總成本中占比遠遠高于同行業,但是,一平均算下來,人均到手的錢卻不高。致使企業一年發這么多錢依然留不住人才,為什么呢?人均工資遠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生產線上的工人工資不高,他們不走,可是技術研發類的核心崗位人員的工資偏低效應明顯,導致核心崗位根本留不住人,紛紛被同行業挖角,而且由于工資水平低,致使全本員工士氣普遍不高,對企業前途不看好。
三、大企業病嚴重,機構臃腫,流程復雜,工作效率低
隨著企業不斷地規范化管理,組織結構越來越臃腫,管理層級不斷增加,管理幅度越來越窄,有的部門一個領導最多不會超過三個下屬,導致中高層占比過高,職能管理崗位人員嚴重超編,專業分工十分細,過度追求正規化帶來的的后果就是流程復雜、層級過多,造成信息傳遞速度越來越慢,決策速度滯后。
隨著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國內的情況不容樂觀,競爭對手在機床市場上大量的開始蠶食華興的市場份額,而在國際化的擴張中,華興由于缺乏領先技術,屢屢挫敗,成功開發的市場大部分處于一些較為落后的地區和國家。
2017年,為了重振華興的發展,集團公司派駐新任總經理,在年度經營大會上,新任總經理下達了銷售收入提升15%,減員增效5000人,人均工資提升30%,人均利潤指標提高10%的目標。這時,作為華興的人力資源總監王于頓感壓力山大,如何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破解這道難道,完成這些KPI呢?
首先通過分析人力資源的指標,減員增效也好、人均效率提升了好,要想破局,先得根據業務戰略制定組織策略。從組織的變革入手完成整體的組織瘦身,提升組織效率是一個值得探索的方法。為此,作為顧問,我和華興的HR管理者們召開了兩天的組織結構與職能設計的分析研討會。
在會上,第一個環節是世界咖啡。
分別探討四個主題:
一、討論主題1:我所負責的人力資源管理最令我頭痛的是什么?
二、討論主題2:我的上司和員工對人力資源管理最真實的認識是什么?
討論主題3:公司未來中短期(6-24個月)的發展規劃、業績目標是什么?為實現這些規劃和目標的瓶頸將會是什么?
討論主題4:我所管理的團隊成員該如何為實現這些規劃和目標做出貢獻?
通過這四個問題的分組輪桌研討,大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頭腦激蕩,深入剖析。
第一個問題:厘清現狀
讓HR管理者充分地厘清現狀,認識到華興目前人力資源管理的痛點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認知角色
讓HR管理轉換角度,認識到上司和員工對人力資源的認識程度,在這個基礎上來看待當前出現的各類問題,從而理清角色。
第三個問題:明確戰略
讓HR基于公司的中短期發展,來認清公司的戰略重點,以及要實現的戰略目標,從而分析人力資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認清人力資源為實現戰略的價值功能,從突破瓶頸出發,將人力資源管理與戰略目標緊密結合起來找到關鍵目標。
第四個問題:行動計劃
當找到關鍵目標后,人力資源管理者要清晰下一步工作的發力點和重點內容。要明確接下來基于上述三個問題的重點行動計劃,并且付諸于行動。
通過世界咖啡的引導會議,我的目的是保持中立狀態,讓深居其中的HR能夠站在不同的層次看待自已所負責的工作,并且充分碰撞,激發智慧,產生創新的思考,為接下來的人力資源變革做好務虛這個環節的交流。
如果您想了解華興集團下一步的人力資源破局思路與實踐作法,請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