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成長,都是一條和生活漸漸妥協的單行線。
1
前段時間,有網友問我,畢業這么多年,還是沒有辦法和陌生人交談,房間的那扇門好像阻隔著自己和整個世界,他想走出去,卻不知道怎么見人。
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講的,“社恐”的一類人,與所有人都保持著安全的距離,在自己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他其實并不需要太多的雞湯給自己安慰,只是想找到切實可行的辦法,一步步讓自己走出當前生活的怪圈。
可這樣的人,并沒有千篇一律的原因,也并不是幾條或幾十條規劃就能夠剛好適合地,幫得上他們。
但我始終覺得,其實我們都沒有必要那么草率地就把自己劃在了“社恐”的圈子里面,然后越陷越深。
畢竟,真要拿“社恐”的所有表現來套的話,每一個未成年的孩子,都會被羅列在內。
2
從小,大人們就教育我們,好好學習,不要和陌生人講話,你所有的行為都被限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除了學業,就剩下聊得來的幾個朋友。
那個時候,很多人進了教室就懶得再往出走,鄰班的女生長的很漂亮,可幾個學期過去了,你還是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
你的朋友圈里,除了家長、老師,就剩下同班的那幾個人了,而且拒絕異性。
可是這樣的生活,很多人是抗拒的,只是因為高考的壓力,不得不把所有要和陌生人交往的沖動,放在以后,因為你要專心學習。
但同樣有很多人,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有三兩個閨蜜,在空余的時候一個人讀書、寫字,看一場電影。
你會越來越感覺,一個人的生活也挺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專心學習,上一所重點大學。
所以在大學里面,我們就能很明顯的看到兩類不同的人,一類人活躍于社團、學生會,或是干一份兼職,認識更多的人,然后在每學期的最后幾天,通宵熬夜地補作業;還有一類,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三點一線,不善交往,但學業穩定,每天吃著盒飯上著網,生活好不愜意。
有人累到半死畢了業,有人輕輕松松上了班。
3
我常會羨慕同寢的一個朋友,網游里一個區的大神,單靠賣裝備,就讓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滋有味。可畢業后,他始終適應不了大城市的生活,回家待了一年多,考了當地的公務員。
而我,總是游走在掛科的邊緣,畢業后還要一路打怪升級,才能有一個不錯的飯碗,只不過在大城市里,我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當幾年之后,我們回過頭來去看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其實沒有什么高低貴賤,只是因為從小我們就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習慣,所以有了不同的選擇,但不論哪種,都會遇見成功,也都會面臨失敗。
大學就好像是一座人生的分水嶺,面對突然出現的一萬種可能,有人漸漸成長,走出了曾經的桎梏,有人按部就班,還是活在了曾經。
你以為自己是因為“社恐”,遲遲不愿意走出去,可實際上,很多人只是獨自生活的未成年。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在經營著自己的朋友圈,有人多,有人少,但我們并不在意,因為所有人都更看重的,是你的學業,是你一個人努力,就可以抓得著的東西。
我們點贊、評論,在去過的地方打卡,每天分享自己的心情,朋友圈就是我們生活之外,安放自己的地方。
但真的長大后,我們都漸漸習慣了隱藏自己的心情,從半年可見的朋友圈到三個月可見,再到三天可見,然后,是偶爾有一天,你打開朋友圈,只會看到朋友的頭像,和下面的一條橫線。
不是我們的朋友變得有多陌生了,而是我們漸漸長大,長長的通信錄里,多了很多并不純粹的朋友,你會更愿意在現實的生活里,和人交談,把所有開心與不開心的情緒,藏在心里。
4
真的長大,就是一場與過去的道別,是一個把曾經生活在你的微信朋友圈里的朋友,一個個拉到你的生活中,然后再把很多遇到的人放在朋友圈里的過程。
可如果,你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那這個過程,就會無限期的延長。但這并不是所謂的“社恐”,只是你選擇了一個自己更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但是我們總要學著長大,曾經的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去讓一個人的生活成為一種習慣,是因為有父母,有老師,有朋友給我們撐起了一把遮風擋雨的大傘。
可終有一天,會有人需要你有那個能力,去撐起那把傘的,不要當你真的想保護一個人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無能為力,也不要當你真的錯過一個人的時候,才悔恨不已。
其實,走出去,沒什么方法,你只是需要讓自己真的長大而已。
小時候,我們眼中的大人們,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了未成年。學會了妥協,學會了忍耐,學會了忍受所有的不開心,把自己的朋友圈變成了你所熟識的生活圈之后,才有能力,給你所有的幸福。
這么多年,我還是很清晰地記得,大學畢業那天,我接到了公司的offer。那天晚上,我突然發現整個世界撲面而來,習慣了一個人生活的我,在天橋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身體不停的打顫。
那個晚上,我前所未有的恐懼、不安,我想回去卻回不去,我要開始卻不知道怎么開始。
我就那樣站著,站到凌晨三點,在確定不會有人再出現在橋上之后,開始大哭,對著整個城市大喊…
第二天,我走進公司的辦公室,然后一路走到了今天。
-END-
作者:柒間,情感領域創作者,一個在愛情和事業里兜兜轉轉七年的人,想用文字和聲音,治愈每一個受傷的朋友,希望我們的相遇,不會太晚。
想看更多文章,遇見更好的自己,歡迎關注柒間的個人公眾號:鹿見柒間,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