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講了上海女人王琦瑤在整個社會洪流中的一生。起點不算太低,結果一手的牌打到悲劇收尾。
很喜歡舊上海的故事,作家王安憶對于弄堂的描寫簡直絕了。整篇開場15頁的弄堂及相關描寫,鋪了厚厚的墊子才引出主人公王琦瑤。這墊子也是整個故事的鋪墊,是王琦瑤一生每一個動態(tài)的最終原因。
從滬上淑媛到上海小姐選美大賽的三小姐,姣好的面孔,獨特的氣質,人生幾乎是在高起點展開。在程先生的妻子和李主任的小三中選擇了后者,選擇了康明遜未婚生子,懷孕之后找了薩沙當幌子,讓生活越來越亂。最終因女兒朋友的男朋友碧落黃泉。悲劇迭起,一個個選擇指向了自己的命運。
作家細膩的心思展示了細膩的人生,用小故事和人物傳奇一整串項鏈,構思很贊。
作家單純、善良,娓娓道來,仿佛小王子一般的純真美好。講述了主人公從小學一直到大學參加工作后的心路歷程和愛情。
主人公以超強的共情能力,能夠捕捉到身邊人的悲傷,同時努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海灘上的克蕾兒仿佛小時候陰霾天空的一只漂亮的老鷹風箏,“你偷了我的影子,不論你在哪里,我都會一直想著你”。他喜歡的大提琴般的笑聲讓這個女孩走出自閉,成為一位大提琴演奏家。認真生活的每一個的片段都會成就人生的美好。
長大后再次見面讓我想起愛樂之城中兩位主人公夢想實現(xiàn)后再次相見的場景,我們曾怦然心動,那么為什么不共度一生呢?溫情的結尾讓我愛死了法國人的浪漫和純真。
人生中,真正與自己相關的只有幾個人,認真感知ta的悲傷被幫助也很美。
第二次讀,第一次讀是在大學跟老公一起談戀愛時,老公讀給我聽的。時而逗笑,時而哭泣,常常淚中有笑,笑中有淚。講述主人公許三觀數(shù)次賣血的經(jīng)歷,由此串聯(lián)出在中國社會大變革時期一個小人物的命運,通過這個人物的一生展示了那段時間中國社會的脈搏如何跳動。
賣血之前喝水之后吃爆炒豬肝、黃酒溫一溫讓人印象深刻;自然災害那幾年,日子過不下去,用嘴說來做紅燒肉,清燉鯽魚,常常我和先生現(xiàn)在常常提起的橋段;因為一樂不是自己親生,闖禍了不想管,吃面條不想帶都是人之常情,但最后還是該做的都做了,甚至為親生父親喊魂那一次也同意了。
許三觀特別真實,仿佛就是我的父親,我的父母在那樣的困難中是如何把我養(yǎng)大成人。我又該如何報答,這是一個重大命題。我和先生應該如何撫育我們的孩子,讓他成為懂禮節(jié)知進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