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劉瑜說:“知識分為三種: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以及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雖聽起來有點拗口,卻有一種讓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知識也可以這樣分。
對于知識的求索精神,古已有訓。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很直白的意思就是你不要“裝蒜”,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實不知道也沒有什么丟人的。可是,偏偏有人不知道裝作知道。
有一年考學,我的同桌林同學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數學拉分數多一些,都把大部分功夫花在這上面。而這位林同學卻偏偏不這樣,而是整天捧著一本理論書猛背。有一天,我忍不住問他:“數學題都會做了嗎?”他輕描淡寫地說:“都做過一遍了。”我當時以為他做過一遍的意思是都會做了。等考試成績下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數學是他的弱項,連及格水平都沒達到,結果是名落孫山。其實,他本可以把不會的題解決掉,至少可以請教會的同學,可能他覺得請教別人是件丟人的事兒吧。這“蒜”裝的很徹底,也十分悲催。
對于知識知道的多寡,曾有一個圓的理論。大致意思是,把你的所知道的知識當作一個圓,圓外的世界就是未知的領域,當這個圓越大時,你會感到未知的領域也就越大。也就是說,越是知識淵博的人越能感覺到危機感。這也難怪那種“半瓶子水晃蕩”的人,越是自我膨脹的厲害,因為他覺得已經知道的很多了,這與“坐井觀天”同理。
知道和不知道有時和真偽有關。有的人名氣很大,卻并不一定有真才實學。比如,有個叫做“圓桌派”的節目,有的嘉賓就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有位挺有才的同事調到別的單位,一年半載后打電話來告訴我他創造了多少個第一、拿了多少可喜可賀的成績、成了某行業的專家等等。有一天,碰到他們單位的領導,問及此人,那位領導很不屑地說都是沒有的事兒,他在這個行業還掛不上號。這些都讓人有種原來如此、不過如此之感。其實,這些也屬于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人貴有自知之明。我們既要知曉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更要解決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既要有孜孜以求的精神,還要有謹慎謙遜的態度,后者尤為關鍵。一位攻讀歷史學博士的朋友蘇某,和大家在一起聊天是總是微笑傾聽,即使大家聊及歷史話題,他也是盡量把話語權給別人,而不是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那種謙遜的態度仿佛在告訴別人,其實我也有很多不知道的。
這讓我想起一句農諺:裝滿水的桶是沒有響聲的,成熟的谷穗是低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