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大了,父母身體越來越不好,自己也開始生病,因此,跟醫院打交道多了起來。期間,除了體會到什么是看病難,看病貴,還感受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奈。于是,想起自己所知道的神奇互聯網,寄希望于那些定位于互聯網+醫療類的產品能有朝一日解決這些看病的痛點。
01 提供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及自我治療方法
現在人們已經養成習慣,凡事喜歡先百度一下,而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去百度,無非是想了解一下自己大概是得了什么病,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我心理有個底。另外,也希望看看有沒有自我治療的方法,比如調整一下飲食或作息,自己去藥店買點什么藥,畢竟大家都有點諱疾忌醫,不怎么喜歡去醫院,而且,很多人要上班,請假的話,不僅當天工資沒有,全勤獎、補助類的也往往會一并被扣,成本太高。
可是,目前百度上搜到的醫學知識和自我治療方法,又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彼此很相似,難以讓你能對病情多一些了解。而且,懂互聯網的人也都知道,上面的大多文章和答案都是出自于沒有任何專業醫學知識的編輯之手,而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可信度也待考量。因此,那些定位于互聯網+醫療的產品如果能夠通過激勵等形式,邀請一些專業的醫護人員對一些常見的疾病給予相關的醫學知識普及,并順帶著推薦一些自我治療方法或非處方類的藥品,肯定會備受歡迎。
02 可以在線提供病情描述和預約醫生
我國中醫看病是講究望聞切問的,這個本人很贊同,因為發病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正確診斷和治療。但是,現在你去醫院看病,醫生只會簡單地問你哪兒不舒服,然后,開一堆的單子讓你去做各項檢查,等檢查結果出來了,再根據上面的判斷,你得了什么病,怎么治療,而很少有醫生還會花時間了解你的飲食、作息情況,以及什么時候發現癥狀的,發病期間癥狀有沒有變化等。如果檢查結果沒什么問題的話,他會再接著開一堆的單子,讓你繼續做其他的檢查,估計像我們當年考試做選題,采用的是排查法。所以,現在你去醫院看病,實際都是樓下樓下排隊做各項檢查,等結果,而真正和醫生溝通的時間只有三五分鐘。而且,如果有的檢查結果當天出不來,醫生就沒有辦法做判斷,你也就不能進行治療,得繼續等。這對于很多外地來的,或者病情有些嚴重的患者來說,真的是一大痛苦。
醫學設備先進了,我們承認,但,我們不能一味地相信數據,同樣的數據,可能是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我們還是要有一些經驗上的判斷。就像我們做產品開發和運營,也不能一味地相信數據,還要多去和用戶深入溝通,了解一下用戶的真正心理和感情。
為了讓醫生重視起病人的發病過程,根據病人的病情描述進行診斷,而不是一味地讓病人做檢查,既浪費精力又浪費錢(據說醫院引進那些檢查設備,也是斥巨資的,為了盡快收回成本,醫生也會故意讓你做一些不必要的檢查),我們的互聯網+醫療類產品可以設定這樣一個功能,可以讓病人在預約醫生前先提交相關病情描述。然后,醫生可以根據病情描述做出初步診斷,以及治療意見和大概的治療費用。這樣病人可以根據醫生的反饋,選擇醫生并在線預約。知道了大概的治療方法和治療費用,病人再去醫院,就不會因為心理沒有底而擔心恐懼,覺得醫院和醫院的醫生、護士都是在想辦法掙自己的錢,而自己又無可奈何,從而情緒激動,因此,這在一定程度還將能避免病人對醫生的不信任,預防雙方矛盾的激化。另外,讓病人根據醫生的診斷選擇醫生,也符合市場機制,會讓市場運作更有效。
03 數據共享
這一點比較難,先做一下假設性構想。
上面提到,現在去醫院看病,主要是做各種檢查,不檢查就不能治病,而且費用還很高。另外,還有一個現象,你在這一家做完檢查,治療無效果,想換一家,結果令一家醫院的醫生,又要讓重新做一遍檢查,檢查項目跟上一家還差不多。如果我們的互聯網+醫療類產品可以接入這些醫院的數據,那么,病人將能節省一大筆不必要的檢查費用,也會再因為換醫院治療成本高而不得不放棄。同時,有了這些數據,每個病人還可以擁有一份自己的檔案,便于以后有其他身體不適時,供醫生進行參考分析。
而眾多病人的數據集合在一起,又可以利用大數據進行研究,可以做更多有利于社會和眾生的服務和產品。
當然,上面的想法,都是基于我一廂情愿的假設:置身互聯網+的創業者們,都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大部分是了為改變社會,為了做一份偉大的事業,而不僅僅是賺錢。
互聯網+醫療的理念下,現在也已經有很多相關APP問世,但是,安裝體驗了之后,痛點都瞄準在掛號,個人覺得痛點還不是很痛。有的提供自我診斷功能,和在線預約醫生,和醫生溝通,發現都不好用,效率一樣很低 ,希望再繼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