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怎會遇見蘇軾?明明蘇軾去世時,陸游還未出生。沒錯,其實是他們的詩作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的《古詩兩首》這一課中相遇了。《題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這兩首宋詩,為什么選的是他們兩位?為什么選的是這兩篇?
蘇軾作《題西林壁》時是元豐七年(1084年)。在此之前,蘇軾因烏臺詩案(1079年)一事險些丟掉性命,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擔任了個比七品芝麻官還低的從八品武官。公務之余,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那時起的。1084年,神宗皇帝任命他到汝州去做團練副使,汝州離西京洛陽(今河南洛陽)不遠,相比之下,離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比黃州可是近得多了,這就算是赦免了。蘇軾本應北上,但他卻順江南下,前往九江登廬山(寫下《題西林壁》),其實他是為了去探訪被他連累遭貶的弟弟蘇轍,并打算隨后前往常州。次年,神宗駕崩,哲宗即位,蘇軾兄弟終于是否極泰來,先后被召回朝廷,擔任要職。
再看陸游。陸游的故鄉是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山陰陸家耕讀并重,宋朝建立以后,陸家“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然而,這樣一個顯貴之家,卻始終保持著清廉的家風。若問怎么個顯貴?又怎么個清廉?
陸游的高祖陸軫是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的榜眼,官至吏部郎中,出入朝廷四十多年,但一生沒有超出日常用度之外的財產;陸游的祖父陸佃是熙寧三年(1070年)的探花,官至尚書左丞,可生活也極其簡樸。陸游的母親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孫女。唐介與包拯是同僚兼好友,也是位清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好官。
到陸游這一代,他自幼聰慧過人,又是獨子,自然是重點培養對象了。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游28歲,去杭州參加鎖廳考試(現任官員及恩蔭子弟的進士考試),排名第一,位居奸臣秦檜的孫子秦塤之上。一心想要孫子取得狀元的秦檜得知后大怒,取走了陸游的卷子,成績作廢。第二年,陸游去參加禮部考試,這次的主考官是秦檜的親信,秦塤排名第一,陸游卻榜上無名。
1158年,秦檜死后3年,陸游才開始有機會初入仕途。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任命陸游為樞密院(國防部)編修官,賜進士出身。陸游終于是不負眾望,出人頭地了。
孝宗普遍被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整頓吏治,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但這些都是后來的事。孝宗皇帝剛即位不久,有日在宮中作樂,沒理會陸游的上疏,被陸游向老臣張燾打了小報告,害得皇帝挨了一頓批。皇帝拿陸游的出氣,把他貶為鎮江府通判。次年,陸游又向張燾告當紅官員的狀,再次惹怒了皇帝,這次先是把他貶為建康府通判,又接著調任隆興府通判。不久,張燾去世,朝廷當即就徹底罷免了陸游的官職。
1167年初春,陸游回到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市),《游山西村》就是這個時期的詩作。詩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果然,兩年后的一天,朝廷征召陸游,任為夔州通判。但此后的境遇,也和蘇軾類似,在宦海浮沉20年間也是頗多坎坷,一度還辭官了五年多,到1190年,陸游又再次被削職罷官,這一罷就是十三年。
看到這里,陸游和蘇軾二人確實是有很多相似之處,而兩首詩作都是他們人生低谷時所作,字里行間各有各的精神風貌,蘇軾更顯超然,陸游則更顯堅毅。
清代史學家趙翼評價二人時說:
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后人震于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于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陸游詩)少工藻繪,中務宏肆,晚造平淡。朝廷之上,無不已劃疆守盟、息事寧人為上策,而放翁獨以復仇雪恥,長篇短詠,寓其悲憤。
嘉泰二年(1202年),已77歲高齡的陸游奉詔入京,擔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一職。我有點好奇,在他編修國史其間,不知道他是如何評價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對照前朝的蘇軾,是否會有惺惺相惜之感?所謂書香門第的“詩書繼世,忠厚傳家”,蘇陸兩家都已做到了極致。雖然兩人命運多舛,與榮華富貴無緣,但也正因為他們不肯趨炎附勢,不肯隨波逐流,才得以流芳百世。
宋朝的國運,也如同他們個人的命運一樣,雖然文化藝術已致登峰造極之地,但卻無力抵擋外族的鐵騎,立國三百余年,二度傾覆。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陸游的玄孫陸天騏在崖山戰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盡。陸游的曾孫陸傳義則在崖山兵敗后絕食而亡。陸游的孫子陸元廷也在聞宋軍兵敗崖山后憂憤而死。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語文英語讀寫能力》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語文同步說文解字》
- 歡迎關注系列文集:《STEM數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