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真正的生活美學,品味和格調就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之間。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此地、此刻;也不必來自山川湖海,卻安心囿于晝夜、廚房和愛。
“看你的朋友圈真心感慨,這才是生活家呀。我才不會告訴你,定期要去刷你的朋友圈,生怕錯過了什么美好的事物。”這是我在西藏給朋友小妍寄明信片時寫的一段話。
有一次小妍在我們家長交流群里分享了一張美圖。不是風景大片,當然也不是自拍,而是一盤自制的夏日開胃沙拉。圖中有紅色的番茄,紫色的椰菜花,綠色的青瓜,上面撒有黑椒粉,裝在透明的玻璃盤里,煞是好看。盤子旁還有一顆碧綠色的薄荷葉,大光圈虛化效果特別好,撲面而來的清新可口。看得出做美食的用心,也感受到了她對生活美學的堅持。
有家長好奇制作方法,她在群里簡單交流了一下過程和心得。不一會兒就有家長就提出:保持這個群是育兒群,話題集中在孩子和家長的教育提升上,無關話題請繞道。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仿佛有一種在咖啡廳吃喜歡的芝士蛋糕時偶遇朋友,她卻對你說“那么胖還吃蛋糕”的沮喪心情。
對美食、美景的追求,對細節(jié)美的執(zhí)著、感知并創(chuàng)造生活的美,算不算育兒的一個重要部分呢?長久以來我們都忽視了美育,有人認為美育就是去學畫畫、彈鋼琴、學跳舞,然后去考級、拿證。
其實美育并不在課堂上也不在證書里,而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記得看《爸爸去哪兒》時,有一個畫面印象深刻:曹格的老婆為孩子們做完飯后,去房子外面摘了一片樹葉做成筷托。
臺灣美學大師蔣勛說,漢字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它包含博大精深的美學精神。比如,“閑”字,古文是“閒”,是在家門口看見一個月亮。“我們有多久沒有在家門口看到月亮了?”看到蔣勛老師這樣解釋的時候著實把我震撼了。感慨古人的智慧和情趣,他們在狩獵摘野果時,對“閑”的定義是倚靠在門口看一棵樹的生長,看夜色撩人。
在幾千年前,美學就已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于丹教授說,“茶”是草木之間的人,喝茶在意的不是茶水本身,而是人在草木之間、置身自然之中的狀態(tài)。經她這樣一解釋,喝茶這件平常之事也變得極具美感和藝術性。
奧修在《創(chuàng)造力》中提到,和諧地與自然共處,融入宇宙的自然韻律,坐在樹旁,帶著清晰的意識融入它,和自然融為一體,讓所有的界限消失,成為這樹、這草、這陣風。你就是一個詩人、畫家、音樂家、舞者。
某天,刷朋友圈刷到小妍說“新買了一個玻璃大杯,打算專門盛酸奶和麥片。今天早上的酸奶杯:100g酸奶、兩個核桃,綠和紫葡萄干各5顆,營養(yǎng)又美味。外加媽媽做的花卷,還有雞蛋和水果,營養(yǎng)夠充足了吧!”配圖自然也是她經過特意拍攝的美圖,隔著手機屏幕也能感受到的美好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有一次中午我們一起吃飯時,小妍說一直都喜歡買各種各樣好看的家居用品。拍不一樣的食物要搭配同系列風格的餐布,不同的食物要搭配合適的鍋碗瓢盆來裝,家里的被單被套要按照季節(jié)更換,沙拉要怎么做才好吃,芝士蛋糕和披薩怎么加料比較足。我聽著她娓娓道來對生活的種種經驗,然后寫滿一臉“邀請我去你家玩呀,去你家吃呀”的渴望。
或許有人說,做點吃的,擺個拍的,買個花兒就是美學,那美也太廉價了。那么,你堅持半年、三年、五年試試,看看那時的生活會怎么樣。
真正的生活美學,品味和格調就體現在生活的點滴之間。它會經常提醒你,生活不在別處,就在此地、此刻;也不必來自山川湖海,卻安心囿于晝夜、廚房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