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走錯路》發給了老公。一如既往,老公沒有一個字的回復。
臨睡前,忍不住給他發微信:“老公,我很想收到你的反饋?!?/p>
回得倒是很快:“你希望我怎么反饋?”
“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說呀。”
“我不知道該怎么說?!?/p>
不知道該怎么說,還是有想法的。我來引導一下,打破僵局。
“你覺得我矯情嗎?”
“有點”
這么直白,有點不舒服。但好在開始說了,而且象實話。“除了這個呢?”
“事都過去了,不想說了。”
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說,過去了也不說,那什么時候才說呢?看來還要再努力打破。
“你不擔心我嗎?”
“去野三坡那次確實擔心。”
“是我們走了你就擔心,還是后來聽我說了經歷才擔心?”
“說了經歷。我記得你晚上總不回來,我給你打電話了吧。”
“好像打過吧,我記不清了。我只記得你打電話問我家里還有沒有黑豆?!?/p>
“你當時在服務區睡覺呢?!?/i>
“那個時候我已經被耗得精疲力竭了?!?/p>
“我去洗澡了”
“我們真的很不容易走到現在,我滿頭的白發就是證據。你去吧,我特別想傾訴一下。”
“以后路還長,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走下去,為一點小事就別扭不值得。”
看到這句話很感動,使勁看了好幾遍?!笆堑模覀兓ハ嘁蕾嚕ハ喾龀质嵌嗝赖膱鼍??!?/p>
“兩個人不怕意見不一樣,也不怕性格不同,就怕不溝通,不表達,不關心,不惦記。”
“你覺得你是個好溝通的人嗎?”
好尖銳,不舒服,卻又有點被扎出血的小興奮?!翱赡懿皇?,但我在努力。”
“我寧愿不溝通,也不想吵?!?/i>
哦,原來你以前咬緊牙關是因為不想吵架?“我以前也這么想,所以我們常冷戰。我們干嘛非要吵著表達呢?”
“你氣那么粗,不吵才怪。”
“因為我很在乎你,因為你的一句話就可能勾起我一個情結?!?/p>
“我去洗澡了。”
“我發現一個問題,我們都希望對方和顏悅色,卻沒注意自己一開口就帶著氣。去吧,我留言,你洗完澡再看吧。”
“我還發現你爸媽屬于任勞任怨型的,為家里做了什么似乎都不需要肯定和鼓勵。而家人也都理所當然的享受,不表達知足和感恩,似乎一切就那么自然。我體會我的家庭模式是:爸媽也很辛苦,但是他們會嘮叨抱怨,要求家人的體諒和理解。所以,你在我們的小家庭里理所當然地付出,也理所當然地享受,不對我的付出表達肯定。而我從原生家庭里帶來的需要對方支持和理解的要求,讓我希望得到你的肯定??赡阒辉诓粷M意的時候才表達,滿意的時候只是覺得理所當然。沒有誰對誰不對,也沒什么好壞的分別,只是會因此有不同,讓我們彼此的期待有落差,讓溝通有誤解。你覺得我一說話就氣粗,我還在心里埋怨你沒有看見我的付出。好困,先睡了?!?/p>
“剛洗完,我也睡了?!?/i>
就這樣,一次溝通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