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you love someone, you have to be careful with it, 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
今天來聊一聊《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Tom Ford執(zhí)導(繼《單身男子/ A Single Man》后,第二部執(zhí)導的長片),拿下了今年(第73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評委會大獎。電影講述了一位叫Susan的時尚界成功人士,在收到前夫Edward寄來的小說《Nocturnal Animals》后,漸漸陷入小說的世界與她和Edward之間的往事不能自拔。電影采用現(xiàn)實世界與小說世界相互穿插的敘事結構(雙線敘事但又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雙線敘事),使劇情螺旋式上升,通過Tom Ford獨有的時尚觸覺和鏡頭美感,使兩個世界發(fā)生相互融合的化學作用。
先來一波劇透預警,以下部分全是劇透,不想被劇透的可以跳到劇透結束分割線。
———————————劇——透——分——割——線———————————
電影構建了兩個互文的世界,一個是Susan和Edward所處的現(xiàn)實的洛杉磯——金錢、時尚、現(xiàn)實、冷酷。另一個則是Edward所寫的小說里的德州西部——公路、荒蕪、暴力、兇猛。觀眾對于這兩個世界里元素的相互關系的理解,便是導演所想要花心思引起的共鳴之處。而湯姆福德正是來自德州。
我更傾向于把小說里的世界視為Edward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投射,符號化、具象化、直接、殘暴、沖突,是對Susan和Edward之間的往事的情感互補,甚至可以說是互為表里,是Edward想要傳達給Susan的一種近似暴力的訴求。
不得不說TomFord的美術理念很獨特,這與他成為導演前的出身有著很大的關系。他所構建的上流時尚圈的模樣是相當精準而凌厲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彬彬有禮卻相當疏離,而其表現(xiàn)出來的整體卻讓人感覺無比的扭曲沖突,形成了所謂的反差與張力。生活在這樣一個圈子的Susan,正如導演所描述,“affluent but isolated characters...materially impeccable life but she's cold inside(富有但疏離...她在物質上很富有,但心里卻是冰冷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與Edward形成了一股對立的沖突。
反觀小說里德州的世界,簡單粗暴,非常直接。公路與黃土幾乎便是全部的場景,混雜著塵土與血漿,籠罩著看不到頭的黑夜,前方是沒有方向的路的盡頭。
這兩段截然不同的場景產(chǎn)生了很特別的化學效應——水泥與黃土,冷酷與暴力。這種沖突是一種對抗,非常帶感。電影利用蒙太奇的手法讓觀眾體會到其實彬彬有禮的金錢世界暗藏的兇殘,并無異于黃土公路上的殺戮與殘暴,營造了一種通感。
再看在這兩個世界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在洛杉磯,Edward與Susan相遇,驚喜,激動,一下子便墜入愛河。在西德州,Tony一家遇到了Ray一行人,驚恐,害怕,一下子便陷入恐慌。暫且忽略這兩種情緒的屬性,就激烈程度而言,這兩者是一致的——極度興奮與極度恐慌。但相對來說,后者要表現(xiàn)得更具壓迫性,畢竟從表現(xiàn)手法來說,后者所呈現(xiàn)出來的動作與情緒都可以很外放很激烈,觀感相當棒。
但隨即Tony表現(xiàn)出了懦弱的一面,弱得不成樣子,弱得讓人揪心,弱得想讓人罵臟話。從他與Ray的第一次對話,用了一個高下立見的高低鏡正反打,到隨后若有似無的反抗,甚至是最后Tony選擇躲避而不是站出來,Tony的懦弱一直推動著悲劇的發(fā)生,兇猛而殘酷。這股懦弱是全故事的軸心,支撐著整個主題。
雖然沒有利用直接的鏡頭來渲染暴力的畫面,但當銀幕突然出現(xiàn)母女兩尸體的畫面,心頭還是不由得一震。而現(xiàn)實中的Susan更是如此,她終于想起了與Edward分手的時候,聽到的那句話“you might never get it again(你很可能將永遠失去)”——因為Susan的懦弱,做出錯誤的選擇而放棄了她與Edward之間的愛;因為Tony的懦弱,做出錯誤的選擇而導致妻女被奸殺。
至此,兩個世界連通了。而由此產(chǎn)生的巨大張力把電影推向了高潮。
誠如導演所說,“The main focus of the film is loyalty - to find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that matter to you, and to keep holding on to them.(電影主要聚焦于‘忠誠’,去尋找并意識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并為之堅守)”。當你因為懦弱而失去忠誠,付出的代價將是永遠。
電影的主題是關于愛與忠誠,勇氣與選擇。人總是難以正視自己的懦弱,總是需要受到強烈的沖擊才能引起反思。Susan正是小說里的主角Tony(出于Edward本意和Susan的主動代入),她的懦弱導致了Edward的夢想、他的價值觀、他所擁護的一切,被現(xiàn)實無情地奸殺。
電影的結尾,Susan抹去了唇上的唇膏,到餐廳赴約,然而Edward再也沒有出現(xiàn)了,傷害已經(jīng)造成,失去的已經(jīng)消亡,相信余下的日子Susan將會長久活在懊悔之中。說實話,我覺得這個結局雖然有提升主題的作用,也給出了導演的最終答案——做出錯誤的選擇需要承擔后果,而這后果是無法挽回的。但是對于電影的整體而言,在餐廳結束并不算太合我的口味,我更愿意看到Edward的轉變給Susan帶來的心理上或生活上的傷害,或者類似的?;蛟S導演覺得冷漠就是最大的傷害,或許導演更傾向于一個略帶開放的結局。
——————————劇——透——結——束——線——————————
再來看看這部電影的技法是如何服務整個故事及主題。
首先是敘事結構,也是整部電影的重點。區(qū)別于一般的雙線敘事,電影使用的是一個類似戲中戲的嵌套模式,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把現(xiàn)實世界里Susan的觀感在小說世界里進行了放大,這兩個時間的刻度并不是一致的。雙條故事線互補式地螺旋推進使劇情升溫,通過兩個沖突的世界來形成強大的反差,從而制造出巨大的戲劇沖突與張力,不得不說,Tom Ford(同時也身為編劇)對劇本的處理與表達已經(jīng)很成熟,流暢自然轉合有度,節(jié)奏把握得很好。區(qū)別于兩個故事互相嵌套,比重很重要,剪輯也很重要,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已有足夠的戲劇張力來表述主題了。
關于鏡頭與美術,兩個世界里的時尚元素和西部元素形成劇烈的沖突美感,服務于敘事結構與整個電影的主題,讓原有的沖突更視覺化,非顯性地植入于觀眾的觀感里?,F(xiàn)實世界的冷色調里搭配大紅大綠等鮮色,加上鏡頭來回切換小說里的黑暗、昏黃西部世界,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通感,沖突扭曲又莫名地一致,頗有陰陽調和之感(電影里能發(fā)現(xiàn)多處兩個世界里相似的構圖)。
談談各位主演的演技,AA所飾演的Susan除了要著重表現(xiàn)她作為上流人士的成功與空虛,也要表現(xiàn)出她當初遇到Edward時萌動的初心,我個人認為AA前者表現(xiàn)得很好,但后者卻不足,導致轉變的反差轉變得不夠劇烈。相比之下,吉倫哈在此片里的演技我比較喜歡。作為Tony他真的很懦弱,無論是出于責任的反抗,歇斯底里的嘶吼,還是持槍發(fā)抖的雙手,無不投射出一股軟弱的勁。我既怒其不爭又打從心底地同情他,轉而奇怪地連帶同情自己生命里懦弱的部分。而作為Edward,他也同樣有嘶吼同樣有軟弱,對比起當初的激情,其反差比AA更有張力。
另外,我非常喜歡電影里兩位主配,MichaelShannon 和Aaron Taylor-Johnson。在西部世界里的正義與邪典,是現(xiàn)實世界里斗爭與殘酷的象征,看得我非常過癮——前者剛毅的反抗但已茍延殘喘,后者瘆人的殘酷且兇猛暴戾。在他們所飾演的充滿雄性激素的角色里,最大化地突出了Tony的懦弱。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部電影在表達與敘事方面已經(jīng)很完整了,加上鏡頭、美術及各位主演的演技支撐,確實是一次深刻的觀影體驗。
雖然我們不一定是成功人士、上流人士,但我們有時候所追求的物質世界的豐滿往往會帶來內心無盡的冰冷,因為物質的成功總是和效率掛鉤,而效率又代表著理性的判斷,當一切過于理性便會不留情面地犧牲內心最原始的感性與真誠。當我們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做出選擇的時候,選錯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遠的追悔莫及。
文/大胃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