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游記》是響當當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面對不同的受眾,有各種層次的版本。上學期,我和班上的孩子一起讀了《西游記》青少年版本,并做了很多有趣的作業,我們探討的重點是幾位主角的形象特點。
? ? ? 當時一心沉浸在《西游記》中的我,看到育兒公眾號推薦的由《西游記》改編而來《美猴王》系列繪本團購,心動不已。《美猴王》和《西游記》的內容相差不大,只是簡化了情節,并且配上了插圖,可謂是低幼版本的《西游記》。和《西游記》“青少版”相比,繪本版本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對話最大限度保持了原味。因為整套價錢不低,我一番糾結之后,才買了下來,由此開始了我和小朋友漫長的共讀過程。
? ? 《美猴王》系列繪本,共四輯,全套32本,沉甸甸的一個紙箱子裝著,我們從小家伙小班開始讀,發現讀不下去,因為他的理解能力和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不對接。什么“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中國道家文化的所有概念他一概不知,各種妖魔鬼怪的形象,他也完全沒有感覺,沒有和對象建立聯系的閱讀行為,是沒有動力繼續進行下去的,于是,我們順勢暫停了。
? ? ? 這個學期,他升級了,響當當的“中班哥哥”是也!前陣子,又重新燃起了對《美猴王》的興趣,我們自然又開始讀了。這一次,他開始和故事建立聯系,嘗試去理解情節,接近一眾主人公,并且,有一些自己的小小想法了。下面,是我們有一次吃早餐時的對話:
? ? ? 這樣的小型談論,在我們之間常常發生。在讀的過程中,他更是有無數的小問題問得我腦袋幾乎要爆炸,同時,也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的小火花。
? ? 比如,讀到《子母河》那一集時,他反復追問:“為什么喝了子母河的水,唐僧和豬八戒就會要生寶寶呢?”我只能含糊其辭,因為我不想和他深入“生寶寶”的原因這個問題。同時,我也突然想到,如果當時我的五年級學生看到這個故事時,他們會是什么想法呢?是嗤之以鼻,還是一笑置之呢?如果要對孩子們進行關于“生孩子”的生理教育,是不是可以拿這個故事來作為導入呢?
? ? ? 其實我有太多問題是不能回答的,一是因為小朋友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實在太稚嫩;二是我的知識也有限,很多問題我不知道怎么和他解釋清楚;三是讀這套書確實很費神,每讀一本,至少要半個小時,一口氣讀下來,幾乎口干舌燥。我上了一天班,到了晚上精氣神也像泄了氣的氣球了,最困的時候是讀一頁,眼睛閉上幾秒鐘,再睜開讀一頁,再閉一會兒……
? ? ? 其實,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為什么要給四歲的孩子讀《美猴王》 ?除去它積極的意義,這里也充斥著斗爭、陰謀、欺騙和謊言。妖魔鬼怪們從未放棄過對唐僧肉的覬覦,孫悟空和它們斗爭時,很多手段也并不那么光彩,孩子會感受到我質疑的這一面嗎?
? ? ? 前天晚上,孩子爸爸救場,讀了《真假美猴王》這一集,小家伙一直念叨著“六耳獼猴”,再加上周五我剛和二年級的學生上了兩節閱讀交流課,于是我就特別想知道,孩子讀了這么久的《美猴王》,到底讀到了些什么呢?
? ? ? 今天,我終于逮到機會,在送他去畫室的路上,進行了一個小小的“采訪”。
? ? ? 媽媽:“崽崽,你喜歡讀《美猴王》嗎?”
? ? ? 崽崽:“喜歡讀呀。”
? ? ? 媽媽:“你喜歡讀哪些故事呢?”
? ? ? 崽崽:“我不知道。我喜歡讀‘六耳獼猴’的故事,它變成假的孫悟空。”(這一集是周四晚上讀完的,看來,他可能有很多故事不記得了。)
? ? ? 媽媽:“那,你喜歡誰呢?”
? ? ? 崽崽:“我喜歡那匹馬,白馬。”
? ? ? 媽媽有些驚訝,于是帶有引導性地追問: “你覺得孫悟空是什么樣的人呢?”
? ? ? 崽崽:“孫悟空是猴人。”
? ? ? 媽媽依次問了其他幾位主角。崽崽如下回答:
? ? “唐僧是不傷害動物的人,豬八戒是豬人,沙僧是……和尚。”
? ? 媽媽:“你覺得孫悟空有什么特點嗎?”
? ? 崽崽:“孫悟空,有金箍棒。頭上還有那個,唐僧念緊箍咒時會痛。”
? ? 媽媽:“哦,那是頭上的項圈吧(其實應該說“頭箍”)。那,豬八戒呢?”
? ? 崽崽:“豬八戒有釘耙,它穿藍衣服。”
? ? 媽媽:“你為什么喜歡白龍馬呀?”
? ? 崽崽:“因為白龍馬是龍變的呀。”
? ? 媽媽:“你喜歡孫悟空嗎?”
? ? 崽崽:“我不喜歡,他老是打人。他打死了老人的兒子。”
? ? ……
? ? 之后還有一些關于“孫悟空”的對話,在此就略去了。
? ? 以上的對話,似乎讓我更不明白:為什么要給孩子讀《西游記》呢?他們讀懂了什么呢?這算是揠苗助長嗎?
? ? 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大概可以寫一篇論文了。暫且寫一點淺顯的思考吧。
? ? ? 如果說,《西游記》是一棵果實累累的大樹,那么,我帶著孩子的初次閱讀《美猴王》系列繪本的經歷,就是遠遠地看到樹的影子,并且聞到一點果實的香味兒,我們還沒有真正地看清楚樹的樣子,更談不上吃到果子。正式一點說來,就是幫助孩子,開始人生中和經典的初次接觸。
? ? ? 格雷厄姆.格林說過:“童年是作家銀行里全部的存款余額。”若用“人生”替換掉“作家”,那么幼小生命初次相遇并存留下深深印痕的那本書便不折不扣成為一個讀書人在時間維度里存入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財富。幸運的是這財富會如一粒強勁的種子,預設并培植著此后“私人閱讀史”與“自我的生成及演化史”之間交互展開……
? ? 上面這段文字,出自董橋編著的《似是故書來》,恰恰是我在國慶去福州的飛機上讀到的,它給了我明亮的提示與指引。孩子啟蒙階段,所讀到的書尤為重要,可以說是奠定了他此后閱讀世界的底色。選擇經典,是對他閱讀行為以及精神成長的珍視,更是責任。? 對于正在閱讀初期,同時又很喜歡讀書的孩子來說,所讀的對象,一定是經典。必須是經典。
? ? ? 當然,這并不是說,我們非《西游記》不讀,只是恰好為我和孩子此次的共讀行提供一個合理性論據而已。至于說到“讀懂”多少?我想,也許是我庸人自擾了。《西游記》這部書,不同的人,讀起來有不同的見解,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也會有不同的收獲。就像學生時代的我,又怎么會讀到其中所隱喻的社會現象呢?只有到自己也進入社會,有所經歷,才明白其中一二。所以,又何必執著于“孩子讀懂了什么呢”?
? ? 說到對書中比較“幼兒不宜”的那一面,峰回路轉,我只要換個角度——孫悟空遇到壞人,有沒有害怕呢?他有沒有偷懶,放棄保護唐僧呢?之類的引導,幫助孩子更多地去發現其中的正面的力量,不也是對經典的詮釋嗎?
? ? ? 通過這次把自己和孩子一起讀《美猴王》的心路歷程寫下來,我的思路從模糊走向了明晰。堅持讀經典,同時“因材施教”地讀,經典才會在小童面前煥發活力,起到滋養孩子精神世界的作用,這樣的閱讀,未嘗不是我和孩子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