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剛興起的時候,整個世界都炸開了,以前可望不可及的事物,現在都可以呈現在一個小小的屏幕上了。俗話說: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這說的正是互聯網的魅力,但老話也說得好: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利必有弊,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太過于迅猛,依靠人工審查的信息落實遠遠比不上由電流組成的信息傳播快,因而現今互聯網時代下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公開化但是不透明度卻仍舊是個命題,信息缺乏活性的現象比比皆是。
信息、互聯網這兩者結合,對于人類社會的進程來說是個進步的里程碑,但是若是沒有強大的第三方牽制,那對于我們來說,仍舊是個利弊無法權衡的利器。從2016年1月鬧得紛紛擾擾的百度血友貼吧時間到這這兩天傳得火熱的魏則西事件,這不體現了互聯網發展趨勢過快的后遺癥么!是啊,目前互聯網對于信息的對稱篩選力度主力在于企業自身,企業在這方面的監管力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的對稱,但若是企業在這方面沒有明確的界限處理方案,那互聯網信息真假偽劣程度只能是網友們自己去親身體驗了,其后果也是信息獲取者自己去承擔了。雖說現今在互聯網打假方面,國家已經在加大力度去維持清理,但互聯網構建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張張相互交錯的網,想在短時間內做到綠色網絡是不可能的。所以 企業依從自己的道德風險做互聯網信息,國家在旁監管,網絡使用者自己判別信息的模式在短時間是無法改變的,任何東西的變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更改,更別說要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的地球世界。
借助互聯網的傳播速度確實能讓更多的受眾接觸的,但是互聯網的信息涉及的東西方方面面,即使是一件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說法;然而對于久經沙場的老手來說是能解剖出個中的玄機,可對于新手來說,根本不知孰對孰錯亦或是真假,所以對于信息只能是吸收而不是分辨。因此對于信息接收的這最后一公里路是最難以控制的,信息的目的是受眾,但是受眾的目的是解決問題,接收的信息是錯誤的,那問題的結果也只能是偏離的。但是怎樣處理信息這最后一公路呢?若是企業政府能統一方向行事,結果母庸置疑,但企業跟政府在某些方面不可能時刻是統一的,這時,能怎樣解決呢?是培訓網絡使用者有個基本的判別方向么亦或是能從源頭解決問題,建立相關的第三方機制?還是像香港ICAC那樣在建立起自己的網絡ICAC并加大懲罰力度?在互聯網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些問題都是急需解決的,只為讓信息利用率更高。
現今的互聯網信息更多的還是需要使用者自己去小心的驗證,不經過驗證的信息,還是要慎重的考慮,俗話話:真金不怕火來煉。至于怎樣去驗證,還需自己平時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