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備受矚目。似乎大家企盼的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可是我想說,人工智能時代早在3萬年前就開始了,或許還更早。未來,人工智能又將如何發展?人類會不會被取代?本文是關于人工智能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純屬個人觀點,如有雷同,不勝榮幸。
1、智能的本質是思維,人工智能就是幫助或者代替人類思維的工具
分析人工智能之前,我們先從了解“智能”開始。什么是智能?先看下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
從感覺到記憶到思維這一過程,稱為“智慧”,智慧的結果就產生了行為和語言,將行為和語言的表達過程稱為“能力”,兩者合稱“智能”,將感覺、記憶、回憶、思維、語言、行為的整個過程稱為智能過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現。
簡單說智能就是智慧和能力的合稱。更進一步的理解,如果把人看成一個系統,智能就是一個信息輸入、加工、輸出的過程。對內外部信息的感知就是信息輸入的過程;記憶、思維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對信息的輸出就是對信息所作出的反饋。而其中最為核心的是中間的信息加工過程,也就是思維(包括記憶等一系列的腦活動),因此,可以說思維是智能的本質,如果沒有思維(也就是信息加工)這個過程,只是信息的輸入和輸出那就談不上智能。既然智能的本質是思維,那么人工智能就很容易定義了,人工智能就是幫助或者代替人類思維的工具。
2、智能并非人類獨有,動物也具備智能
說到智能,接下來必須要探討的問題是,智能是人類獨有的嗎?我的回答非常明確,不是。動物也具備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當然也具備智能。一條狗被你打過一次,下次見到你它就會沖你大叫,這就是狗對你打它這個信息的記憶,并且在你第二次出現這個信息進行了加工,判斷你具有危險從而作出了大叫的信息反饋。這不就是智能嗎?那么這就引出了下一個話題,人和動物的區別是到底是什么?
3、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不是制造工具,而是發明了人工智能
相信你聽過這樣的觀點: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可是動物學家已經觀察到某些鳥類和猴子也會制造工具,動物也會制造工具的呀,這可不是什么本質的區別,真正的區別在于人類發明了人工智能。我們已經定義了人工智能是幫助或者代替人類思維的工具。工具的類型有很多,動物的確能制造工具,但是這些工具都是幫助或者代替勞動的,而非思維。黑猩猩們會用石頭制造工具來撬開堅果,但他們可沒有發明一種“猩工智能”。這才是人和動物最本質的區別。
4、人工智能時代始于3萬年前,或許更早
人工智能是從什么時候產生的呢?我們已經明確人工智能的定義,那么人類最早發明的幫助或代替人類思維的工具是什么呢?當然它不是AlphaGo,雖然這是當今人工智能領域的明星。有人會說計算機,確實計算機代替了人類在計算方面的思考過程,當然是人工智能。但計算機如果是最早的,那算盤呢?它也起到了幫助人類計算的功能,只不過更初級罷了。當然算盤也不是最早的,在遠古時候人類使用結繩記事的方法也幫助了人類計數呀。如此倒推下去,可以發現人類在很久很久已經就有了幫助人類思維的工具了,所謂的人工智能時代看來并不是才剛剛來臨喲。
那什么才是第一款人工智能呢?我的回答是人類語言。既然人工智能是工具,人類的語言不就是工具嘛,很明顯它是幫助人類思考的,不就是人工智能嗎?不過,這里需要說明,我特意在語言前面加上“人類”二字,因為動物也是有語言的,簡單如螞蟻或許也有自己的語言。大猩猩和人類一樣,天生也具備語言能力,這并非人類發明的產物。但是這種自然語言(或者說動物語言)只具備傳遞信息的作用,并不能幫助或替代人類的思維。人類語言的獨特之處是發明了構念,這是動物語言不具備的,是原始人類創造出來的,有了這些構念人類的思維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舉例來說,中國古代并沒有民主這樣的構念,再聰明的中國人最多只能想象一個“世外桃源”而不可能暢想出一個民主國家。人類通過創造出“部落”、“宗教”、“貨幣”、“國家”、“公司”、“科學”、“共產主義”等等這些構念讓人類的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因此我認為人類的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并且能幫助人類思維的工具,就是人工智能,而這也是我能想到的最早的人工智能。在《人類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稱之為講故事的能力,而這產生于大約7萬年前到3萬年前之間的認知革命。因此,人工智能時代不就是開始于3萬年前或者更早期的時候嗎?
5、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人工智能發展史
自從發明了人類語言,人類便走上了區別于動物甚至是人類“親戚”(尼安德特人等人種)的道路。在剛剛推論最早的人工智能的過程中,其實我們已經倒敘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史。原始人類發明了結繩記事,在此之前,他們只能通過腦袋來記錄數字,有了結繩記事的方法人類就把一部分的記憶負擔交給了一根繩子,所以說這也是一種人工智能,雖然現在人看起來很low。當然結繩記事不是唯一的方法,也許有的人類在龜殼上刻幾刀來記錄數字呢,可能是這種原因,慢慢地人類又發明了文字,文字其實是語言的延伸,是跨時間和空間的語言,可以幫助人類記錄的東西就不限于數字。文字輔助人類的記憶能力,從而大大提升人類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人類發明了算盤、差分機(一種數學分析機器,1822年出現模型)等計算工具,代替人類完成計算這一思維過程。直到后來,人類發明了計算機,在這個機器上同時實現了記憶和計算兩大思維能力,也將人工智能推向了人類有史以來的高峰,也正是這個時間點,人工智能這個構念第一次被人類提出來(當然事物的產生往往是先于構念提出的)。在此之后,人工智能備受關注,發展迅猛,而同一時期的人類社會也飛速發展。
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其他“人”和動物,就在于人類發明出了人工智能,也就是說人工智能的誕生標志著區別于猿人的人類歷史的開端。而人類的的發展,一次次的進步,也正是源于新的人工智能的一次又一次的發明。近百年來,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也是和人工智能構念的產生以及該領域的迅速發展相伴相生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的歷史就是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歷史。
6、當下的人工智能都屬于低級智能
剛剛我們提到了計算機的發明才有了與之伴隨而來的“人工智能”這個構念。很多人也會認為,人工智能至少也是計算機發明之后的事情,什么結繩記事、算盤屬于人工智能都是穿鑿附會。為什么會這樣?舉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汽車最初被發明出來,一定是非常簡陋的,你是否想過一個問題,會不會汽車開著開著突然就燃料耗盡了呢?油箱里有多少油只能打開看了才知道,可難免會有忘的時候。這時候聰明的設計師就在駕駛室裝了油表盤,這樣油箱里的油量就很方便地變成了度數展示在駕駛者的眼前,也不用費勁去打開油箱去查看還剩多少油了。如果當時有“智能”這個詞的話,我相信第一次開帶有油表盤汽車的駕駛者會說“這車好智能”。
可是知道剩多少油也并是我們最關心的,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是車子還能開多久。對于老司機也許能通過經驗判斷剩下的油還能開多少里程,但對于新手或者是開一輛新車的司機他是不清楚多少油開多少路的。我們希望的是,汽車可以根據自身的歷史耗油情況,能夠自己判斷現在油箱里的這些汽油夠開多少路程,這樣司機就不用糾結先去目的地還是先找加油站加油了。這也類似于手機的耗電量提示,不是簡單顯示一個剩余電量,還可以告訴我們基于當下的手機使用狀況,預計電量剩余的使用時長。這對于當下的我們已經非常熟悉了,不過如果大家回想一下,第一次發現汽車把剩余油量轉換成了剩余里程數告訴駕駛者的時候,有沒有感嘆一句“這車真智能”。
汽車可以告訴我們油量可以開多少路,我們還得自己盤算是要先去目的地還是先去加油,這個思維過程汽車是不是也可以代替人完成呢?當司機告訴汽車目的地,汽車自己通過計算油箱里的這點油夠不夠到達,夠的話給出一條最短的路線,如果不夠就推薦一條先去加油站再趕往目的地的路線規劃。智能的路線規劃在導航地圖上已經相當成熟,只要和汽車油表盤的數據相互打通,這樣的智能技術也不是什么難事。不過,當有一天你開上這款車的時候,你可能還是會說“這車真TM智能”。
可是人類怎么會滿足于此,汽車自己規劃好了路線,還不是需要司機自己開去加油站,我們想要的是汽車自己規劃好路線,自己開到加油站去。這正是當下所謂的人工智能的前沿——無人駕駛。車子自己開去加油站,是不是要司機自己加油再結算,如果車子自己向加油站提出加油申請,并從司機的銀行賬戶上把加油費給結算好了,全程不需要司機的任何參與。當你坐在這樣的車子上,駛出加油站的那一刻,你會不會說“這車太TM智能了”。
如果再往下去想呢?
再往下就是科幻小說的事了。在我剛剛的這段描述中,大家應該注意到,即使人工智能這個構念沒有被創造出來,人們也會產生類似的想法(當初的油表盤),只不過不能用“智能”這個詞來形容。當某種人工智能剛剛誕生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它很智能,認為這是人工智能(當下的智能路線規劃),可是一旦這種技術得到了普及,大家就會習以為常,不會覺得這有啥了不起的,就會去期待新的人工智能(未來的無人駕駛)。而不遠的未來,無人駕駛技術必然也會相當普及,到那時無人駕駛也會被人類踢出人工智能的范疇。可是,現在被大家忽視的人工智能就不叫人工智能了嗎?無論在哪個時間點都存在屬于那個時代的人工智能,而當科技進步,新的人工智能出現后,上一個時代的人工智能就會被忽略、被拋棄,不再被認為是人工智能。這也是為什么我在前面說算盤屬于人工智能,大家也許會嗤之以鼻的原因,可是如果站在算盤被發明的那個時代,你真的不覺得算盤也很智能嗎?
我們會發現,其實人工智能一直在發展和進步,人工智能的外延在不斷更新。我將人工智能劃分為兩種,稱為高級智能和低級智能。那些曾經的人工智能,在當下已經得到了普及而被人們習以為常或是已經落后而被人們拋棄的人工智能都屬于低級智能;而人們目前還在探索沒有普及、或者還未涉足仍停留在科幻里的人工智能稱為高級智能。人們習慣于把高級智能稱為人工智能,但請不要忘了當初幫助人類取得進步、完成使命退出或將要退出歷史舞臺的初級智能。
十年前,智能手機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為什么人們會用“智能”來命名這樣一款新出現的手機,不就是在當時人們看來,這個好智能呀。可時至今日,智能手機得到了最廣泛的普及,在這個智能手機人手一機的時代,人們也許已經不覺得它有啥智能了。好吧,獲取不久后的一天,也該是智能手機被劃入初級智能的時候了。
7、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取代人類
說完了歷史,聊聊人工智能的未來。關于人工智能的未來,大家最好奇的應該是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問題,我的回答也很明確:永遠不會!
人類和動物的區別之前我們討論過,那人和人工智能的本質區別是什么?是需求。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就是需求沒有被滿足,動物也有需求,但它們的需求是有限的,一只狗吃飽了之后不會想到去山上去欣賞一下落日,動物的需求都是出于本能的需要,安全溫暖飽食交配這類的生理需求,這些需求是有限的,因此它們沒有動力去發明音樂、繪畫、宗教等等這些滿足精神需求的東西,而這恰恰是人類一步一步取得進步并永不止步的原動力,包括人工智能的發明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而人工智能無論它多么智能,它都不具備“需求”這個促使它去進步去迭代的原動力。就我們所舉的汽車的例子,汽車再怎么智能,它自己不會產生要去九寨溝旅游的想法,因此需要人類給它下達一個目的地的指令。暢想一下未來,也許當人工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只需要發布需求指令,剩下的事情全都交給人工智能就行了。
最后再腦洞一段。有人會說,萬一有人給人工智能輸入了一套指令,讓所有的人工智能都產生了取代人類的想法,在那么發達的人工智能面前人類肯定不堪一擊,輕而易舉被消滅,被取代。也許這有可能,但是之后呢?沒有人類去給這些人工創造出來的智能發新的需求了,他們不會有新的迭代和進化了,他們的發展也就終結了,而他們所有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都來自于那時的人類。如果那樣,其實只不過是人類由肉體的人轉變成了機器體的人而已,人類在人工智能體里存活了下來,那也是人類取代了人工智能,而非相反。這段純屬腦洞,不要較真,哈哈哈。
以上,就是我對人工智能的一點思考。如有謬誤,懇請指正;觀點不同,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