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相信大家對這句話都不陌生,意喻想法多而行動少的人,很不幸,我曾經就位屬此列。
我很擅長制定目標、做計劃(九數里8號人天生就擅長這塊,特別是因工作原因這塊不斷得到訓練和強化之后更甚),計劃制定得很多,也很詳盡,但真正執行的很少,很多時候都陶醉在計劃里,夭折在行動上,可想而知,會有什么樣的結果產生呢?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慘不忍睹,這樣的事情在我過去的人生經歷中頻頻發生。無數次的慘痛教訓總結下來,只有一句話:如果不行動,一切都為零。
一、行動的重要性
就比如我們可能參加了很多學習,上了很多課,課上熱情澎湃、激動萬分,但是回到生活中一段時間之后卻發現,好像并沒有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很多人還會繼續選擇去上其他的課以尋求解決的方法。
是因為學的這些真的沒用嗎?答案是否定的,并不是因為所學沒用,而是如果聽了課回來不行動,不在生活中運用它,那它絲毫不會產生任何作用。
因為不管是書本上看到的,還是其他老師那里學來的,都相當于是二手知識,如果沒有在生活中行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且內化為自己的東西,那你不可能通過它創造你想要的結果。
所以很多做了九數解讀的朋友,我們都會溫馨提醒他們兩點:第一要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幫助自己鞏固和加深印象,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制定行動計劃,也就是目標和行動措施。
因為通過九數,讓你知曉了自己很多的優點、特質,天賦、人生課題等等,但是你必須透過行動把它們在生活中運用和發揮出來,否則就像渾身都掛滿了子彈,卻沒有槍,你的子彈要如何發揮威力呢?
另外一點,如果你知道要行動,但是卻沒有自己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就好像有槍有子彈,卻沒有瞄準的對象一樣,無論是槍,還是子彈,都只是漂亮的擺設而已,再大的威力也發揮不出來。
所以,行動不僅是迫切的,而且是必須的,確定方向,帶上目標,再上路。
二、探尋"不行動"背后的深層原因
除了我們經常說的懶癌,還有一個是關于計劃執行力的問題。
執行力分為三種:短期執行力,中期執行力和長期執行力。
1、短期執行力,又稱即期執行力,做事有干凈,想做的事立馬就做,不會磨蹭半天不行動。有短期執行力的人能有一年之內的短期計劃,再遠就看不到了,先做再說。
對于有短期計劃的人,可能什么都想試試,想到就做,沖勁十足,很容易采取行動,但是由于沒有深思熟慮,也許很多并非是內心真正喜歡或想要的,遇到這些就比較容易放棄,而對于那些自己喜歡或者有幫助的就會堅持。
比如說我,九數信息顯示我有短期執行力,去年嘗試減肥,堅持跳了7個多月的鄭多燕健身操,瘦身成功,此前我并沒有規律的運動習慣,之所以能夠堅持那么久,是因為我覺得"跳操"這件事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再比如我們的九數小伙伴黃平姐姐,她也是有短期執行力的人,平時做任何事頂多堅持一個月,不過站樁卻堅持了9個多月,只是中途偶爾偷了一下懶,問她堅持的原因?她說是因為站樁對她幫助很大,所以能夠堅持。
因此,對于有短期執行力的人來說,找到自己真正喜歡(不是感官興趣,而是自覺興趣,培養成志趣),熱愛或有幫助的事,就比較容易堅持了,我也明白了自己的突破口。
而沒有短期執行力的人,則容易流于點子創意,想多做少,空口白話。這樣來看,此類人更像"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我并非"真正"屬于此列。
此時的行動策略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情得從第一步開始,萬事開頭難是常事,一旦開始,就可能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2、中期執行力,有中期執行力的人能有一年~三年的中期計劃,不會只看眼前利益,熬三年再賺錢也能接受。
而沒有中期執行力的人,做事容易半途而廢,甚至在投資創業過程中也可能會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
我卻唯獨缺乏中期執行力,所以能讓我堅持兩年三年左右的事情確實少得可憐,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中期就是原始積累,承上啟下,很顯然這才是我要突破的重心。
此時的行動策略是:把三年以內的計劃拆分成一個個小計劃,一個個分別去完成,就自然而然補足了中期計劃執行能力。
3、長期計劃執行力,有長期計劃執行力的人能有三年~十年的長期計劃,眼光宏遠。
相反,沒有長期執行力的人,做事容易功虧一簣。
此時的行動策略:就像跑步一樣,到了95步,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馬上就可以到達終點了。
看到這里,才發現原來了解自己有多么重要,只有找到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找到改變的根本出路。
三、行動的好處
其實,關于行動的好處,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所以,不多加贅述。
行動能激發人的自信,能提升人的能力,好處實在太多......還有非常實際的一點,有時間行動,你就沒有時間胡思亂想了。一句話,行動治百病。
四、怎么行動
清晰自己的方向,列出目標,制定詳盡的行動計劃,邊行動邊總結。
所有的改變首先在思維發生,其次在行動中修正,不斷行動,不斷調試和總結,才能讓行動變成本能。
五、行動需要時間和過程
人總是看到有快速的反饋才更愿意去開始做一件事,比如美食,馬上就有味覺上的享受,很多人都愿意;但是瘦身,需要長時間的鍛煉過程才能看到成效,很多人就不樂意堅持了。
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有好的結果反饋,為什么一個愿意一個不愿意呢?只是因為反饋時間長了一些而已。
所以,行動也需要時間和過程的累積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記得法華經里所講,功不唐捐,意思就是: 你付出的努力和功德,從來不會白白地付出,終有一天,會回到你的身上來。相信我們的每份付出終會回報,在那個最恰當的時間。
有一句話很多人都知道:"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只有行動,才能將這一切改寫。
人的一生就是趨利避害的過程,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很多人會把極致的痛苦當做轉變的契機,而事實上,追求快樂的動力遠遠大于逃避痛苦。
與其等到不得不做出改變的時候才決定行動,還不如當下就開始,快樂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