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寫過一本散文集叫《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里面收集了很多他在跑步時候的思緒。思緒是思考的呈現,思考又可以稱為“想”。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關于“想”的不同。
“想”,從漢字的結構來看是一個“相”和一個“心”組成,很形象地表達出“想”這種行為是由“心”產生的“相”。
村上先生談跑步時談些什么,肯定不僅僅只是談論腳不斷地產生跑步動作這么簡單,而是心對跑步這件事的理解。跑步只是一個外顯的行為,心才是那個驅動。所以,當我們學習的時候,不管是自學也好,還是有老師引導也好,最終都歸結到“心”。只要我們從外力的驅使過渡到內心的驅使,學習這件事就變得簡單、高效和有意義很多。
縱觀我從大學畢業(yè)到如今這十幾年的生活,我無不是一直在自學當中,這種自學的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讓我產生很多原創(chuàng)性的作品。例如:曼陀羅繪畫、曼陀羅教學、寫小說、拍攝視頻、剪輯視頻等等。
什么叫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造呢?
結合村上先生的說法和我自己的說法,我想來先聊聊這個話題。
村上先生的說法是:
原創(chuàng)性是指打造新事物,沖破既有的思維方式,自由翱翔于想象領域,在心里一次次重鑄完整的世界,并且始終以內省的批判性眼光審視它。
我的說法是:
在尚未有任何理論的指引之下,對某件事物處于空白的情況下,一個人憑著直覺的能力摸索出一條創(chuàng)造的路線,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品與現今已存在的成品有所不同,富有個人的風格以及擁有無法被取代的獨特性。
雖然字面上的描述不同,但我覺得和村上先生對原創(chuàng)性理解是大同小異的:
即原創(chuàng)性創(chuàng)造出來的成品必然是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的,“新”、“沖破”、“重鑄”等,這些都是個人風格的體現。“沖破既有的思維方式”這一點我用了“空白”,也就是先清空我們原有的思維制定,讓自己處于零的狀態(tài),由這種狀態(tài)產生的創(chuàng)造才可能成為“新”的。
從大學畢業(yè)那會兒乃至到現在,我本無如此高的追求,更無從想象自己會創(chuàng)造出什么東西來,不過我秉持的一種態(tài)度讓我無意中走上了一條原創(chuàng)性的路線,讓我越來越相信自己的直覺,也讓自己的直覺因為被使用而變得越來越活躍。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需要感謝自己一貫以來的一種做事風格:不喜歡麻煩別人。
不喜歡麻煩別人,所以很多事情都自己來,這就形成了一種非常自然的自學過程,而自學就是通往原創(chuàng)性的必經之路。
不麻煩別人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摸索從一個點到達另一個點的路徑。也許有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效率很低嗎?比如問路這件事,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開口問路邊一個行人,得到答案可能只需要1分鐘,而自己查找地圖、辨識出東南西北可能需要半小時,哪種方式更可取呢?我就是那種情愿花半小時去查找地圖也不喜歡開口問路的人,這么多年每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基本都如此。
剛開始是會覺得這種什么都自己來的方式浪費時間,但當我們以這種方式維持一定的時間后,你會發(fā)現這種行為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點”。
再拿以查閱地圖尋找地點這種行為為例,我發(fā)現這么做之后會很容易辨認清楚一個陌生地方的東南西北以及某個點到某個點的路線,只要自己尋找過一遍,那個路線就永遠不會忘記。同樣的道理,學習其他的東西,只要自己做過一遍就不再會忘記,因為這條路徑是自己摸索出來的,由對某件事的絕對空白到了有一定的了解,這個過程讓人著迷。從而它會裂變出很多的可能性,因為在這個過程里我們的思維已經開始活躍起來,甚至開始有了創(chuàng)造的無意識行為,當我們在某件事上如此獨立地進行一段時間之后,它就會在未來的某個點上迎來“質的飛躍點”。
“質的飛躍點”會悄然降臨,無需我們苦苦追尋,用“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來形容最為貼切不過。當我們遇到第一個“質的飛躍點”,我們會意識到一點什么,這點什么會把我們帶入一種與神、與宇宙的連接當中,從而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存在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最明顯的一種體驗就是:成就感。
成就感是自我肯定的養(yǎng)料。不管什么事情,當我們無法體驗到成就感就無法很好地堅持下去。成就感不依賴于外界給予我們的評價,它會清晰地讓我們看到從未出發(fā)到出發(fā)之后,這期間自己內在發(fā)生的變化以及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成品,這個過程是驅使我們去不斷完善、不斷探索的動力。
自學能非常強烈地刺激這種成就感,同時在自學的過程中由于沒有任何理論和方式的影響下,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獨有的操作方式,也許我們做的事情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人已經在做了,但是我們的操作方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成品。操作方式來源于我們獨自探索的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方式。舉一個古箏界的例子:
傳說(不知是否屬實,但我覺得是個很好的例子)著名古箏演奏家王中山在練習搖指這個指法的時候,他誤以為是用左手來搖(正常是右手),他練起來非常費勁,但是他還是不斷地練習,最后他獨創(chuàng)了左手搖指的指法,這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操作方式,進一步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形式,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演奏風格。
所以,操作方式的不同有助于我們超越某些現有的水平,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到一定強度和達到一定時間的沉淀時,我們就有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發(fā)明者。稱得上是“發(fā)明者”的,必然他的作品是原創(chuàng)的。
那么,我在自學的時候具體是如何想的呢?
其實我不想什么,不設任何的結果或者成品的樣貌,但是我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克服困難上。
比如,我們在接觸一件新事物時,由于沒有人的指導或者沒有任何的理論支持,我們會無從下手。其實“無從下手”才是最好的激發(fā)我們原創(chuàng)性的狀態(tài),如果你對某件事目前的狀態(tài)還是這樣,那么恭喜你,你尚未被任何東西污染,你還有在這個領域產生原創(chuàng)的機會。
“無從下手”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拿剪輯視頻作為例,可能我們打開了一個視頻剪輯軟件,連導入視頻都不知道按哪個按鈕。那么,非常好,這時我們遇見了第一個“困難”。
“困難”是引領我們如何解決困難的開始,沒有困難我們便不會去思考如何解決,便不會產生獲得某種能力的前提。當我們把那個困難解決了,同時我們就獲得某種能力了。很多人一遇到困難就會產生“我不會”的結論,然后就停止在“我不會”這一步,而沒有延伸到“我如何才能會”這一步,從而阻礙了自己自行探索的動力和方向。
再拿剪輯視頻作為例,“如何導入”是一個困難,那我會聚焦在這個困難上,我會問自己:“從哪里導入視頻呢?我如何解決這個困難?”
由這個思考我開始嘗試,亂點軟件里的所有菜單欄,直到我找到導入的按鈕為止。那么,這個路徑我便清楚了,清楚路徑之后這個技能就同時獲得了。別小看這樣小小的一個舉動,如果沒有這樣小小的舉動何來日后我們能夠剪輯出完整的視頻作品呢?何來還在畫質上、聲效上、內容上、情懷上做到統(tǒng)一,互相作用對方呢?聚焦于困難,其實就已經在創(chuàng)作了。
另外,我不想什么,聚焦在困難其實也是在注重細節(jié)。
拿寫小說做為一個例子說明:
寫小說這件事的初始想法并非要寫一部小說,而是遇見了小說的人物,人物的行動、品性、氣質先是吸引了我,然后再由這個人物發(fā)現出更多的人物。也就是說,當我們想以自學的方式來進行某件事的時候,我們所要看到的不是一個宏遠的、這件事情所輻射出去的最終目標,而是這件事所能涵蓋的某些細節(jié)。
寫小說這件事我們所要聚焦的不是這部小說最終完成之后的樣子,而是這部小說由什么元素組成的,這些元素剛開始是支離破碎的,它們之間好像沒有任何聯(lián)系,但是當我們去觀察這些元素的時候,你會發(fā)現即使是很細微的元素它都有它的特性和功能,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捕捉到這些細節(jié)。細節(jié)捕捉到了,這件事就變得有趣了。
捕捉細節(jié)不僅僅適用于寫小說,其實適用于各種事情。細節(jié)的捕捉能讓我們很好的聚焦在做事上,而非聚焦在遠大的理想上。有些人總會有很遠大的理想,遠大的理想構成的藍圖本身有刺激我們努力的作用,但是同時也因為它太宏大和遙遠而讓人感覺這條路走起來非常難,也非常長,從而造成壓力或者時不時會出現自不量力的自我否定感,而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細節(jié),把宏大又遙遠的藍圖打破,去觀察這一片片碎片的時候,不管你從哪一片開始,只要我們聚焦在上面,我們總會在未來不經意的時候到達了這個藍圖所在的位置,或者到達了另一個更龐大的藍圖。
所以,鉆在細節(jié)里比我們老是遠遠地看著未來想要成為的那個樣子要有效得多。可能有些人會認為把很多細節(jié)、元素都做好了,無法把它們關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整體,這確實是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就需要整合能力了,整合能力也是自學之中必不可少的。
整合即是把所有你個人的能力、閱歷、思想揉擰起來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整合的時候需要一種當下的直覺引領。直覺會有自己的路徑,它會自然而然出現,無需我們多費勁。我們越放松,它工作得越好。
培養(yǎng)直覺力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比如自由舞動、自由繪畫等。例如,有一種繪畫方式叫曼陀羅,核心點就是利用曼陀羅繪畫來體驗這種直覺的引領,它沒有具體的方法可循,全賴一個人自己和自己的一種交流和信任,說難它也不難,但是尚未體驗到直覺的引領它確實對于很多人來說是難的。不過,這種能力會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而變得自然而然,而且終身難忘。當我們做事達到用直覺來引領,你會發(fā)現裂變的速度非常快,那種“質的飛躍點”會不斷地自己涌現出來,達到一通百通的境界。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成為一通百通的人,而是在這么埋頭鉆研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了這種能力。做事不懷目的,我們往往更能觸碰到意想不到的深度。
好了,絮絮叨叨說了這么多,最后做一個總結:
自學時,我所想的——
聚焦在困難上,解決困難的過程就是獲得技能的過程。
聚焦在細節(jié)上而非遙遠的藍圖上,做好每一個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會把我們帶到更宏偉的藍圖。
用直覺引領的整合會產生巨大的裂變效能,讓我們變得越來越靈敏,宇宙的信息會不斷涌現來協(xié)助我們。
希望以上分享對您的學習有所幫助。保持人類的原創(chuàng)性,也是人類文明不斷演進的基礎,愿你我都成為這股演進過程中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