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知科技到現在,雖然沒有什么大的成就,但我總算做了自己希望做的事。只能說剛起步,在路上。
這兩年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人就是老羅,無論是曾經的老羅語錄還是演講,都讓我明確應該以一個什么樣的態度去看待這個社會,看待創業這件事。
去試試
錢鐘書先生說:“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把創作沖動誤以為是創作才華。”
但不管怎樣,不試怎么知道,萬一真有才華呢?
12年的我比11年更成熟,14年的我比12年更冷靜。兩年來,沒有投資,沒有牛逼的產品。
但是,這是一種奇妙的經歷。
就像老羅在演講里說的,工作累了就睡在辦公室里,半夜醒來站在窗邊,看著安靜的夜晚,不禁感嘆:媽的,我是在創業啊!
你想想,你要是有錢,是不是肯定不怕輸? 你要是沒錢,有毛線好輸的?更不用怕了。
Try try,失敗了,沒人怪你。
理想主義
當年認為有個創意巨牛逼,剩下的so easy,只要找到程序員們做出來就萬事大吉了。
整天各種幻想一定能做成,想的非常遙遠,怎么看怎么覺得這事肯定能成,完事具備,就差湊齊人馬,甩開膀子干了。尤其是小白級的創業者。
這也是很多人在有一個自認為特別牛的創意后的心理狀態。
但是細數現在成功的很多產品,其實并不都是最開始想的樣子,就像某人本來想做A,然后在B上成功,最后在C上賺錢。。。常有的事
憤怒的小鳥出名前,Rovio可是做了十幾款游戲。Facebook爆紅前,扎克伯格就已做出很多實用性軟件。
也有很多牛逼產品是不經意的小創意,沒想到做出來會很火,比如Flappy Bird。在目前全球的創業大潮中,這種幾率還是非常低的。
我最該反省的就是當時有些閉門造車,哪有一個人的創意,一點不差的做成產品,然后一炮走紅?
藏著掖著,獨自規劃,想著做出來肯定有人會用,怕別人剽竊。在互聯網行業,沒有一群人的頭腦風暴、日夜忙碌,沒有市場的快速驗證,想成功根本不可能。
我曾經一度認為會很好的產品,最終廢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來,自己都覺得說不過去。不過,這包括時間和趨勢問題,兩年對于互聯網行業來說很長,瞬息萬變,用戶需求一天一個樣。
當然,這只是一個小借口,最大的原因是你太嫩!
So,當你看到某個有人做出的牛逼東西是你曾經想到過的創意時,不要懊悔自己當時沒錢沒時間沒人幫,就算給你給錢給時間給人,你還是不行!類似情況我的小伙伴也已親身實踐。哪怕你想的再仔細,也沒有現實情況復雜。
記住,不要高看自己,你比你想象的弱爆了。(雖然Apple的廣告詞是你比你想象的更強大)
理想主義還有一部分是對現實社會的理想主義。市場險惡,競爭殘酷,也正是在這個階段,無意間知道老羅,他幽默、犀利、彪悍,但充滿正能量的演講里引導我堅持做正確的事情。比如,注重版權、不搞惡劣營銷、不吹噓夸大等等
優酷都有:《我的奮斗》、《一個理想主義創業者的故事》系列、Smartisan系統發布會、錘子手機發布會。
團隊
先人后事。創業起步階段尤其應該這樣。
柳傳志也說:“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
搶劫團伙還得有分工,開車、放哨、收贓,大家信任才行。創業也一樣,志同道合,相互信任,才能開始干活兒。
這點兒我還是很清楚,不過太嚴格到符合的人選并不多。。。
每看上一個人才,都得費勁口舌去接觸,和他說你的理念、想法,并且沒薪酬(有薪酬才干的不能當合伙人),忽悠成功的幾率是5:1,這已經是小伙伴們挑選過后推薦給我的人,我再去接觸。
如果普遍撒網,20:1,一點不過分。
對于理念不對的堅決不能要。或者加入后發現不合適的,也不能因為他/她的技能較好而堅持留著。。。我就犯了這樣的錯誤,導致耗費時間,但效率并不高,最終結果還是一樣。(用《重來》里的話說,你真的需要ta嗎?沒有ta自己搞不定嗎?再沒有其他人選嗎? )
先有團隊的好處在于團隊成員因為一樣的信念走在一起,而不是看中某個會賺錢的A產品才在一起,這樣,一旦A項目失敗,散伙幾率會小很多,因為你們聚集在一起的最初原因就不是項目,而是你欣賞這群人。
現在沒一起干出點成績,是因為不實力不夠,經驗少,而非人不合適。以后總有機會大干一番,人脈還是很重要的。
當然,即便如此謹慎,我也經歷過成員因為私事,或是無故離開。我對他們每個人都極度信任并看中,也許他離開時并不覺得愧疚/不好意思,但我做不到。那種滋味不亞于你男/女朋友突然說分手,然后拉黑你,聯系不上。。。甚至都不告訴你分手,直接就失去聯系了。。。(不過,留不住人終究是自己的問題,這點反思還要有的)
其次,團隊里反對的聲音固然要有,一團和氣會很危險。
不過得分清什么樣的是理性反對意見,什么樣的是非理性,或是由理念分歧導致的。而這一點,對于管理者心理上的巨大考驗,你不能確定自己真的心胸寬廣到包容一切有質疑的聲音,至少我不能完全做到。
做產品
原本想學管理學,該死的高考讓我成了程序猿。。。不過也因此,我開始了從未想過的互聯網行業
起初我認為開發產品很容易,告訴程序猿我要什么樣的,剩下就不用管了。
然而,你到底要什么樣的功能,就得提前想清楚。產品開發最忌諱的就是中途添加功能,也就是產品經理經常被黑的“改需求”。
決定做什么樣的產品后,我每天滿腦子都在想具體功能,甚至有很多是我在睡覺的時候想到的,醒來第一時間寫有道云筆記(植入廣告。。。網易我這么挺你,給錢么),一點不夸張。看完某本書后有感悟、看到某個新聞后冒出新想法。。。等等
而你想清楚后,還得讓別人清楚。要說明白你要的功能就是件十足的麻煩事,寫文檔是必備技能,作為一個小白,的確坑了小伙伴們。。。
接下來是開發,
當我作為一個產品經理的角色去試著開發自己的產品時,一切都瞎了。。。
不能再復雜了,就連最簡單的圖標大小+顏色,放在頁面的位置都是經過嚴謹的設計選擇。每個地方放什么樣的功能,要什么樣的按鈕,下一步是什么,打開的動畫效果,反應速度,文字大小、字體、間距。。。要說還有很多。。。
除了技術上的,還有人員溝通、協調,你得哄著設計濕改版更酷炫的界面,跪求苦逼程序猿按時敲代碼,不能自由發揮亂增加/刪除功能。。。你想不到的,這都有
遺憾是,到現在我依然不熟練Axure(超人總說原型看著好丑,還不如直接開干設計圖),沒記下很多術語(裝逼用的),沒有嚴格標準的開發經歷(小團隊都是簡單+隨性)。
其次是創新,
在中國,呵呵,一群人抄襲老外的創意,然后在國內爭奪市場。。。比如當時爆火的團購網
還有自己做得不好,抄別人,連老本都不要了——無覓做秘密,抄襲secret,界面都不改,名字直接直譯.。。。
再加上天朝的投資環境,有遠見,為科技創新的天使投資并不多,更別說還要符合不同團隊的性格,相當不好找。天朝多是你已經賺錢,人家才找你,不然就算了,更別說你沒錢沒人脈,還實力不足。不像老外,昨天看到國外一個做陌生電話識別軟件(就是提示你是營銷電話、詐騙電話之類的)的公司拿到6000千萬美元投資。在國內,做這個的多得是,貌似沒人投。。。
So,先期還是自己墊著開支吧,一開始就拿別人錢,以后不好過滴,拿別人手軟嘛。除非有個和你特別對味的投資人,股份上吃點虧也沒事,讓他助你一臂之力,不僅僅是資金,還有很多幫助。
不過,只要你產品做得好,根植需求,不斷調整至基準線,有人用,就不怕沒人看上你,更不怕沒錢賺。
以前我總認為不應該以賺錢為目的,這是狹隘的。
《創業的36條軍規》里有一條就是:作為一家公司,必須賺錢,如果不賺錢,就是不合格的。
之前說了,很多人本來想做A,然后在B上成功,最后在C上賺錢。。。這就牽扯到轉型
轉型的過程是比較痛苦的,未知更多,是該堅持還是放棄?不得馬虎
除非你真的確定目前的路盡力做了但行不通,嘗試過變通依然不行,那你可以轉型。但絕對不能這條路剛試了一半,覺得有對手,有困難,就立刻徹底轉型。這是逃避,是不負責。像跳槽一樣,次數多了,誰都知道你不靠譜。
看書
有名的書不一定適合你,但只要是你感興趣的都可以看(亞馬遜和多看都可以試讀)
“最近比較急躁?找本書看看。” 《黑名單》里給罪犯都這么說~
結尾
以上說的很多情況和反映的道理,以前多多少少在書上看到過,自己都知道。但是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你是不知道真實情況是什么樣,該怎么辦,這是就是經驗。
經歷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然后,然后就沒什么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