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涉及大量內容來自于PPK的博客
現代前端開發應該要遵守:
html展示文檔內容,css渲染頁面效果,javascript提供交互
瀏覽器能夠提供交互可以追溯到Netscape公司在其第二個版本中支持javascript語言,隨后與微軟之間的瀏覽器大戰,以及w3c標準制定的落后,導致至今被詬病的瀏覽器兼容問題,這些問題中關于DOM事件模型無疑是棘手的一個。
在 Introduction to Events中PPK提到了如何學習javascript中的事件模型,概括來說就是理解:
- four event registration models
- two event accessing models
- two event orders
four event registration models
- **inline event registration model **
下面的代碼應該見過,直接在html文檔中對相應的元素注冊事件處理函數,好處是直觀,壞處也是直觀,破壞了文章開始提到的內容-展現-交互分離的原則
<A HREF="somewhere.html" onClick="doSomething(this);return false;">
行內注冊模型中this對象可以直接以參數的形式傳人,避免了查找觸發元素的問題。
- Traditional event registration model
下面這種事件注冊模型是在Netscape3中引入的,算是事實上的標準,當時瀏覽器大戰還未開始, IE基于Netscape用戶基數巨大,被迫實現了該標準。
element.onclick = doSomething;
該種事件注冊模型this值就是觸發事件的元素本身,該種事件模型的缺點就是一個事件只能注冊一個處理函數,如果多次注冊會發生之后注冊的事件處理函數覆蓋之前的函數。
element.onclick = startDragDrop;
element.onclick = spyOnUser;
spyOnUser會覆蓋之前的startDragDrop。
- Advanced event registration models
為了改進Netscape事件注冊模型的缺陷,w3c開發了自己的事件注冊模型,對于傳統方式不能處理的給一個事件注冊多個事件處理函數的問題,新的模型可以輕松做到
ele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startDragDrop,false)
element.addEventListener('click',spyOnUser,false)
要移除某一個事件處理函數也很容易
element.removeEventListener('click',spyOnUser,false)
該種事件注冊模型this值也是觸發事件的元素本身
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知道某一元素是否注冊了相應的事件,對于傳統的時間注冊模型,可以:
alert(element.onclick)
值得欣喜的是:DOM Level 3 Events W3C 添加了eventListenerList 接口存儲當前注冊事件的元素的所有事件句柄列表,另外即便不清楚元素是否注冊了相應的事件,我們也可以使用removeEventListener()直接移除,因為該接口在移除一個并沒有注冊的事件是并不會報錯。
- Microsoftevent registration models
最后要說的是IE自己新搞的一套事件注冊模型,跟w3c的接口有異曲同工之效,例如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注冊
element.attachEvent('onclick',startDragDrop)
element.attachEvent('onclick',spyOnUser)
唯一不足的問題是:IE的模型只支持事件冒泡階段,并不支持事件捕獲。
其次IE的事件模型中的事件處理函數只是函數引用,什么意思呢,我們了解到javascript中this的值是隨著上下文變化而變化的,這樣就導致事件處理函數在被調用時this的值指向了window對象。而window對象在這里是沒一點用的。
two event accessing models
ok,已經為元素綁定了事件處理函數,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果獲知關于事件本身更多的信息,例如對于鼠標單擊事件,想要知道鼠標的位置, 非常抱歉的是,在那個瀏覽器大戰的年代,Netscape和微軟處于自身戰略的考慮,各自引入了自己的事件訪問模型,要命的是這兩種模型完全不兼容。
為了說明這兩種事件訪問模型,PPK給出了5個問題以及相應的回答:
-
事件的類型是什么?
( e | window.event).type
-
事件target對應的HTML元素是誰?
e = e | window.event target = e.target || e.srcElement; if(target.nodeType == 3){ target = target.parentNode; }
-
事件觸發過程中,哪一個鍵被按下?
e = e | window.event; if (e.keyCode){ code = e.keyCode; } else if (e.which){ code = e.which; } var character = String.fromCharCode(code);
事件觸發過程中,用戶使用的時鼠標的哪一個鍵?
首先是有兩個屬性可以判斷鼠標的哪一個鍵點擊:which和button,同時要注意這兩個屬性不總是在click事件中正常工作,安全的做法是使mousedown或者 mouseup事件 ,which是舊式Netscape瀏覽器中的屬性,
左鍵用1表示
中鍵(鼠標滾輪)是2
右鍵用3表示
button把事情全搞砸了,W3C給出的值是:
- Left button – 0
- Middle button – 1
- Right button – 2
而微軟的實現確是:
- Left button – 1
- Middle button – 4
- Right button – 2
關于鼠標按鍵的兼容上遇到了困難,你沒法區分用戶單擊了鼠標左鍵還是中鍵,搞笑的是微軟和w3c在關于鼠標右鍵的問題上達成一致,下面是關于鼠標右鍵的兼容方案:
function doSomething(e) {
var rightclick;
if (!e) var e = window.event;
if (e.which)
rightclick = (e.which == 3);
else if (e.button)
rightclick = (e.button == 2);
alert('Rightclick: ' + rightclick); // true or false
}
5.事件觸發過程中鼠標的位置坐標是什么?
對于鼠標坐標計算的兼容問題同樣嚴峻,盡管規范提供了不少于6個鼠標坐標屬性,但是沒有一個可信賴的跨瀏覽器方式去找到鼠標相對于文檔document的坐標,下面是作者提供的一個方案
function doSomething(e) {
var posx = 0;
var posy = 0;
if (!e) var e = window.event;
if (e.pageX || e.pageY){
posx = e.pageX;
posy = e.pageY;
}else if (e.clientX || e.clientY){
posx = e.clientX + document.body.scrollLeft+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Left;
posy = e.clientY + document.body.scrollTop+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
}
two event orders
w3c在event orders的問題上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博采眾家之長,產生了w3c的事件模型,在w3c的事件模型中,首先進行事件捕獲的階段,直到到達target元素,然后進行事件冒泡的過程:
事件有捕獲或者冒泡階段,實際的應用價值是什么呢?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對于復雜的界面,逐一給每一個元素單獨綁定事件顯得繁瑣枯燥,一種可操作的方案就是讓事件冒泡到根元素,然后由根元素做統一處理。
- 對于復雜界面,為每個元素綁定事件勢必消耗大量資源,統一由根元素處理節省了資源。
- 采用事件冒泡的方式處理事件,使得對于未來插入文檔中的元素也能觸發之前綁定的事件,這一點可以參考jquery中delegete方法的實現原理,具體可以參考這篇文字
既然事件有冒泡的特性,那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取消這種特性呢?
在IE中可以這樣
window.event.cancelBubble = true
遵循w3c規范的瀏覽器中可以這樣
e.stopPropagation()
currentTarget 對象
前面講過 target 指向的是當前事件正在發生在哪個元素身上,要明確一點是:不論是在事件捕獲還是冒泡階段,target對象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那么如果多個元素綁定了同一事件,如何知道哪個元素正在處理事件呢? w3c引入了currentTarget 對象,可惜IE沒有相似對應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