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朋友通電話,提到自己的專業,說工作不好找。朋友說:“當時不建議你讀研,你就是要考啊。”“可我并沒有后悔啊。”我回復。
我是一枚純文科生,文史哲類的。這類專業的就業形勢不好,是社會現實。我也曾為此焦慮萬分,擔憂過度時,焦慮變成了懊悔,后悔為什么當時一定要考研?尤其當深夜來臨,這些想法奔涌進大腦,無限膨脹,我像被吸進黑暗的漩渦,天旋地轉,每一秒鐘似乎都有窒息的可能。那些夜晚,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痛苦。
幸運的是,我還沒有糊涂到被情緒牽著走的地步,夜晚被情緒的惡魔控制,白天該干的事還是會去做。如今,回望過去的兩年,我終于不再懊惱,敢說自己不后悔,對得起這兩年時光,因為這兩年改變了我很多。
1 ?對學術的敬畏和嚴謹
本科時寫作業,一看心情,二看自己的重視程度。樂意寫的,認真做,可這認真也只是相對的。不樂意寫的,全是應付。
讀研之后,遇到的每個老師對待學術都格外認真,平時是有說有笑的隨和樣子,可只要學生犯了基本的錯誤,老師一秒變成嚴肅臉,一定會指出來,包括標點符號這樣的錯誤。錯了就是錯了,有些錯誤完全是因為不認真才犯的,沒有借口。正是因為這種熏陶,學姐為了一部文獻,外界認為已經失傳的文獻,她走訪了云南的一個小村子,在那個小村子里找到了這本書,手抄了回來。
寫期末論文時,由于頸椎痛,寫得不是特別認真,如果按態度打分的話,滿分10分,我給自己打9分。自認為9分不低了,畢竟當時病痛折磨,沒過幾天,老師把我的作業打回來,要求重新做,因為一些標點、斷句有問題,我解釋了一番,老師說好好休息幾天,但,作業還是要改。
原來對自己心軟一點、松懈一點,是可以完全反映在交付中的,我給自己9分,對方可能只給我5分。在各種作業中,我開始以老師的標準為標準,大到學術術語,小到標點符號,盡量不出錯。在這期間,我習慣了用認真、嚴謹、負責的態度對待每一項任務,再也不像之前那樣,任性為之。
我把這視為該有的態度、該做的事,并不知道這樣的好處是什么。直到我去實習,才開始感謝學術上的訓練。
實習期間,客戶要求寫三份不同角度的文案,我和另外兩個實習生共同負責,每人一份。這是我第一次寫文案,沒想到直接受到了肯定。另外兩份稿子,客戶都指出了問題,其中一個問題讓我們驚掉下巴,“文章中有一處標點符號有問題。”因為沒想到商業上的客戶和做學術的老師同樣嚴格,所以慶幸寫文案時延續了對待論文的嚴謹和認真,文章的標點、格式、錯別字都認真檢查修改過。于我而言,這已是習慣,即使做得極煩,也絕不會放過這些錯誤。
因為受到了客戶肯定,上司開始分給我更多文字方面的工作,我在公司,有了一點存在感。
2 ?耐得住寂寞,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實習之前,我幾乎每天都在圖書館看書、查資料,我的理工科朋友和我相似,每天都在實驗室和各種器材相愛相殺,直到晚上10點多。在別人眼里,我們是能耐得住寂寞的。
那些在圖書館度過的枯燥時光有什么用?耐得住寂寞算是好處和收獲嗎?當然算了,這是對自己的淬煉。
和朋友聊天,問推薦給他的教程看了沒?他說晚上忙完都9點了,沒看過。9點很晚嗎?周二晚9點,本專業的同學還在開讀書會,學校晚上10點的圖書館依然坐滿了人。如果沒有早睡的習慣,9點還早吧!
習慣了天天在圖書館的日子,習慣了晚上10點多走在寧靜的校園,學習真的變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不會有“已經9點了,不用學習了”“周末了,不用學習了”“過年了,不用學習了”這樣的想法。我的學霸同學,一年只有春節前后三天不看書,讀書、寫論文已經成為他的生活方式,別人覺得難以堅持,可這于他是自然而然的事。
因為這些積淀,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對我而言,也是種極正常的生活方式,不會像其他同事那樣,喊著“每天下班好累啊,回去什么也不想做。”我在上下班的公交車上,看手機上的軟件教程,下班回來運動放松一下,接著看文章、碼字或者練習白天看過的教程。除了工作中的文字稿,我下班和周末也寫了一萬多字。我并不覺得辛苦,因為這兩年來,學習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3 ?凡事都要快一步
研究生畢業論文是個浩大的工程,從第一節課起,老師就開始強調這項任務。第一節課就聽到畢業論文這幾個字,有點措手不及。
我的導師是個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的人,對學生也一樣。研一剛開學,就讓我確定研究方向,習慣散漫的我不適應,覺得導師逼得緊,后來逐漸習慣。研二上學期,在導師的幫助下,確定了選題,是小說方面的內容,導師帶著我一遍一遍梳理原文,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不僅記住了原文,甚至夢到了那些內容。提到要寫的內容,一度有想吐的感覺。
老師一直強調“做事要快一步,畢業論文早點寫好,不會影響你畢業的打算,不然這件事會一直牽絆你。”她每月檢查我的論文進度,提出修改意見。在她的督促下,我的論文大體已經寫完,實習時心里很踏實。而我的一些朋友,還沒動筆。
導師是個做事很有規劃的人,她的每一步都會為下一步考慮好,去除后顧之憂。正是因為她做事快、準、穩的風格,所以即使是大學老師這種的職業,她依然有女強人的特質。我特別慶幸遇到這樣的導師,她幫我改掉了懶散、拖拉的毛病,能夠及早做準備,輕松前行。
4 ?平和的心態化解焦慮
一些朋友覺得和我在一起很舒服,因為我能無形中驅散他們的壓力和焦躁。這或許和我慢半拍的性格有些許聯系,但最關鍵的因素要歸結為我的專業。
我也曾焦躁至失眠,但我讀到古代文豪們的經歷,體會到他們年輕時渴望被賞識、渴望出人頭地的心聲,看到一些官員由高峰跌至谷底的歷程,傾聽他們因黨爭被貶數年不得翻身的苦悶之時,我慢慢意識到年輕時一無所有是種常態,尋求出路也是種常態,人生柳暗花明、有起有落也是最正常不過的事。千古留名的文豪依舊躲不過這些,我這個無名小卒,為什么要抗拒現實?為什么要把自己淹沒在無用的焦躁中?我要做的,不過就是面對現實,祛除焦躁,好好做事。雖然這些道理已經聽過一萬遍,但親身感悟到的才能內化,才能真正理解。
唐代文學家韓愈寫過這樣一段話,“愈今年二十有六矣,距古人始仕之年尚十四年,豈為晚哉?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后。”這是他26歲時寫給一位官員的書信,是為了得到對方的重視,謀求一官半職。初讀這段話時感慨良多,被韓愈文筆中的氣勢打動,也因為26歲離我不遠,體味一代文豪在相仿年紀的心聲,頗感安慰。每次想到這段話,都會信心滿滿,青史留名的韓愈26歲時也在謀求出路,不是嗎?
常常有人問我“你這專業有什么用?”,以前的我遇到這種問題,不知如何作答。現在依然有人問,我回答的直白干脆“沒什么用”。因為到底有用沒用,我已經不需要向其他人解釋了,只要我認為它是有用的,那就足夠了。
還有一年就畢業了,很感激讀研經歷對我的重塑,或許我會告別學術,但導師的指點、讀書會上同學們的唇槍舌戰、講座中獲取新知的快樂都將成為夜空里的星星,為我照亮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