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一首動聽的江南民謠,流傳甚廣,描述的就是端午節的一些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的地方也叫端陽節、浴蘭節,每年這一天,人們都要包粽子、賽龍舟,以紀念自沉汨羅江的三閭大夫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很多,不同地域各有特色,比如在孩子的胳膊上系五彩絲線祈愿安康,女孩子們在這一天采來香草制成香包掛在身上等等。但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個最重要的習俗,那就是包粽子、吃粽子。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有一句唐詩“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就形象地描繪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過去北方的粽子種類不多,大致就是豆沙粽、紅棗粽這兩樣,而南方的粽子則多種多樣,我在安徽蕪湖市待過幾年,據不完全回憶,那幾年里我吃過的粽子大致包括肉粽、蓮蓉粽、板栗粽、蜜餞粽、桂圓棕、火腿粽、咸蛋粽等幾樣,可以說給我這個地道的北方人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五花八門的粽子中我最喜歡吃火腿粽,要選用上好的金華火腿切丁,更講究一點的人家還加一點咸蛋黃,和糯米一起包好上鍋蒸熟,聞之粽香四溢,嘗之肉香米糯,實在是上等享受。
包粽子也是有技巧的,先要拿兩片粽葉來,向里一卷,就成了一個圓錐形的杯子,然后分幾次把混合了餡料的糯米放進去,最重要的是每次放的時候都一定要壓實,千萬不能留空隙,要不然做出來的粽子就容易塌。當糯米塞滿之后,就用多出來的那截葉片把口蓋住,再加另一片粽子葉封口,最后給包好的粽子“五花大綁”起來就可以下鍋了。綁繩子時一定要綁緊,要不然放到鍋里煮的時候,里面的糯米就容易漏出來。
端午節除了粽子,還有一道美食,那就是咸鴨蛋。俗話說“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為端午節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而鴨蛋屬陰,多食鴨蛋可以使心氣精神不被旺盛的陽氣所損耗。
汪曾祺老先生在《端午的鴨蛋》一文中寫到:“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其余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老先生還感慨道:“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我曾在高郵吃過農家自家腌制的咸鴨蛋,確實非常好吃。北方的咸鴨蛋往往腌制技術不佳,蛋白死咸,必須要就著稀飯才能吃,蛋黃又沒有腌出油,并不十分可口。江南的咸鴨蛋則不然,蛋白咸香,蛋黃油潤紅亮,完全可以空口吃,香濃適口。
我在蕪湖見過村民腌鴨蛋。自家的鴨子下好蛋,去河塘邊挖點黃泥回來放進一個盆里搗碎,加點水調成稀泥,然后把鴨蛋放在稀泥里滾一下,讓它沾滿泥巴,接著把細鹽倒在干凈的塑料布上,再把沾滿黃泥的鴨蛋放在鹽上面一滾,鹽就會沾在上面,然后把沾好鹽的鴨蛋放進一個小瓦缸中,一般來說農戶家里都會有幾個這樣的小瓦缸,專門用來腌制咸鴨蛋。所有的鴨蛋都如法炮制放進缸里后,還要在缸里滴幾滴白酒,這樣蛋黃才會出油。最后蓋上蓋子,把小瓦缸放置在家里的陰涼角落里,差不多一個月就可以開吃啦。
說起咸鴨蛋,還有一個非常精妙的吃法,我曾經向一位工于廚藝的同事學習過,雖然我自己做出來的這道菜賣相不怎么樣,但是味道頗佳,這就是糯米灌咸蛋。做法如下:糯米提前在清水中泡三個小時,讓其浸泡漲透。取一些火腿切成丁,和糯米拌在一起,加適量的醬油、耗油、雞精,因為咸鴨蛋本身較咸,可以不放鹽。把生的咸鴨蛋洗干凈,從大頭一側敲破,小心地把蛋清弄出來,只留下蛋黃,然后把剛才攪拌好的糯米塞進八分滿為止,然后就可以上鍋蒸啦,蒸的時候上面可以鋪一張粽子葉,這樣蒸出來的糯米灌蛋還會帶有一絲粽葉的清香。蒸熟的鴨蛋尚未出鍋已是陣陣飄香,剝開蛋殼,水嫩的糯米,油光的蛋黃相當漂亮,在長時間的蒸煮下,火腿丁的油脂已經滲入糯米中,甘美異常,最重要的是里面的咸蛋黃很香,流油的蛋黃裹著豐腴的糯米飯,光是想想都要流口水了呢。
端午須當吃五黃,枇杷石首得新嘗。
黃瓜好配黃梅子,更有雄黃燒酒香。
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風俗。所謂“五黃”就是指五種名字或顏色帶黃的食品。也就是枇杷、黃魚、黃瓜、黃梅和雄黃酒。
過去江南一帶極為盛行在端午節這一天飲用雄黃酒。大家看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就有這樣的習俗,端午節那天許仙給白娘子喝了一杯摻有雄黃的酒,后來白娘子便失去法力,現了原形。正是因為古人認為雄黃具有解五毒的功效,所謂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帶有毒性的動物。因此過去人們用雄黃泡成酒,在端午節這一天飲用,認為這樣可以驅趕五毒、辟邪防疫、蟲豸不叮。當然現在我們知道,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其中含有的汞具有毒性,因此現在喝雄黃酒的習俗不多見了,只有江南部分農村地區還保有這個風俗,也只是在自釀的白酒或黃酒中加入極微量的雄黃而成。
有些農村地方,在端午當天,會讓孩子們手上拿著新鮮艾葉,在孩子頭上戴著菖蒲,家長會用雄黃酒在孩子額頭上寫一個“王”字,寓意是辟邪防疫,祈愿孩子在這一年里能夠健康平安。有一首兒歌這樣唱:“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就是描述這個習俗。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秦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美好的仲夏,悠然的端午。這個時節既有粽子和艾草的清香,也有千帆競渡鬧龍舟的歡騰,還有五色線、掛香包的美好祝福,更有游子在千里之外的一抹鄉愁,一縷眷戀。
六月仲夏,午日順陽。
滿山翠綠,鶯啼百轉。
正值六月的大好時光,一切不開心的事都會煙消云散。各位朋友們或登高遠望,或臨江觀龍舟競渡,或遍嘗佳節美食。時光靜好,愿諸君不負歲月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