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向去拜見韓宣子,韓宣子正為貧困而發愁,叔向卻向他表示祝賀。
宣子說:“我有卿大夫的名稱,卻沒有卿大夫的財富,沒有什么榮譽可以跟其他的卿大夫們交往,我正為此發愁,你卻祝賀我,這是什么緣故呢?”
叔向回答說:“從前欒武子沒有一百頃田,家里窮的連祭祀的器具都備不齊全;可是他能夠傳播德行,遵循法制,名聞于諸侯各國。各諸侯國都親近他,一些少數民族都歸附他,因此使晉國安定下來,執行法度,沒有弊病,因而避免了災難。
傳到桓子時,他驕傲自大,奢侈無度,貪得無厭,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但依賴他父親欒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終。
傳到懷子時,懷子改變他父親桓子的行為,學習他祖父武子的德行,本來可以憑這一點免除災難;可是受到他父親桓子的罪孽的連累,因而逃亡到楚國。
郤昭子,他的財產抵得上晉國公室財產的一半,他家里的傭人抵得上三軍的一半,他依仗自己的財產和勢力,在晉國過著極其奢侈的生活,最后他的尸體在朝堂上示眾,他的宗族在絳這個地方被滅亡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八個姓郤的中有五個做大夫,三個做卿,他們的權勢夠大的了,可是一旦被誅滅,沒有一個人同情他們,只是因為沒有德行的緣故!
現今你有欒武子的清貧境況,我認為你能夠繼承他的德行,所以表示祝賀,如果不憂愁德行的建立,卻只為財產不足而發愁,我表示哀憐還來不及,哪里還能夠祝賀呢?”
宣子于是下拜,并叩頭說:“我正在趨向滅亡的時候,全靠你拯救了我。你的恩德不敢獨自承受,恐怕從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孫,都要感謝您的恩賜?!?br>
叔向賀貧是春秋時期歷史典故,叔向借晉欒氏、郤氏兩大家族興亡史勸告韓起,說明人應憂德之不建,不應憂貨之不足。一個人的修養和品行才是立身之基,所有的權力和財富都是建立于這個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不牢固、不穩定,其他一切都可能在瞬間化為泡影,而且會給自己、家庭乃至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