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找喜歡,卻總也找不到。可是難道不是因為有很多喜歡,喜歡著喜歡著就堅持不了,變成了不喜歡,我們才總是找不到的嗎?
高考后的那個暑假,覺得會彈吉他的人好帥,特別想當。于是買了吉他,交了錢,報了班。剛開始學的時候,真的是興致勃勃,動力十足。為了練習,有時候甚至可以在琴房里呆上一整天。
沒想到沒過幾天,就開始厭煩,開始覺得練吉他好痛苦,按和弦好痛苦。
在人趨利避害的天性下,我開始找各種理由推脫,不再每天想著去琴房練習,不再想著成為那個夢里很帥的人,只想著逃離痛苦。
隨著時間逝去,我去琴房的時間越來越少,彈吉他的時候越來越不耐煩,到最后,我終于去退了款,停了課。
之后的兩年內,我再沒拿起過這把吉他。而這把我曾經喜愛的吉他,也就這樣一直被塵封在歲月的角落里,被灰塵與銅綠爬滿。
到了現在,我回憶起來,還覺得不可思議。明明曾經很喜歡吉他,明明曾經有一個變帥的機會擺在我面前,為什么會因為一點點的痛苦,就放棄了。
從小學六年級學英語以來,英語成績一直不錯。雖然不是什么大牛,也不至于太差。大一的時候,稀里糊涂地過了四六級,卻發現自己曾經以為的過了四六級,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這個江湖任我走的想法實在是錯得離譜。
我確實過了四六級,但是該不會說的口語還是不會說,該不會寫的英文郵件還是不會寫。
然后我就去報班學口語。
又是美式音標,又是課文模仿,又是英語劇表演,演來演去的卻還是說不流利。
于是我就很擔心,很著急。擔心自己花的錢會白費,著急自己學口語的進度慢。
這樣越想,心態就越失衡,心態越失衡,整個人就越不平靜,整個人越不平靜,我就越來越焦躁,忘了初心,忘了自己其實是在干一件自己曾經對自己說我喜歡它的事。
因為忘了初心,因為突破不了自己,也因為堅持不了,我的口語直到現在也一直平平無奇,沒什么大進展。
后來,我總結這段經歷的時候,突然發現,其實我一直都有很多喜歡的東西的,可是有很多喜歡,卻總是因為堅持不了而最終變成了不喜歡。然后就不得不再去四處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可是卻再也找不到了。
我想很多迷茫,就是因為這樣才產生的吧。
最近在看一個叫《奇葩說》的綜藝節目,第一季海選中一位叫做梁植的博士生,給我的印象很深。他是一位本科學了法律,碩士學了金融,博士學了新聞傳播的跨了三系的清華在校博士生,但是在海選現場,他問了馬東、高曉松、蔡康永三位老師一個問題,就是像他這樣的該找一個什么工作比較好。
也許他只是純粹想跟三位老師聊天,也許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他心里面一定不確定自己真正想干的事吧。不然他不會選這么一個問題。
而且對于他跨了三系這件事,我是比較不認可的。跨了三個不同的系,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實際上是在通往平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在每一個領域功成名就的人一定都是有多年的行業積累的,總是變換行業角色,就始終得不到積累,最終路就會越走越窄。
所以當我聽到他的經歷時,突然很想問問他,難道他本科選擇法律不是因為喜歡才選法律的嗎?不是因為喜歡金融才選擇讀金融碩士的嗎?
如果不喜歡,當初為什么要去選?如果喜歡,為什么又不堅持下去而總是換來換去?
不知道他的答案是什么。如果我是他,讓我來回答的話,我會說這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我漸漸忘了初心,忘了曾經自己的喜歡,身在碗里,卻總是看著鍋里,想著鍋里的美好。
我還沒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堅持,什么是真正的喜歡,所以我還在過著普普通通的清華人生。
最后:
你是否曾經也是文藝青年,卻已經多年不再碰觸文字。
你是否曾經喜歡攝影,會時不時拿起那架能夠留住一切的單反,拍下無數令你感動的瞬間,卻因為扛著單反很累,需要跑來跑去而選擇放棄。
你是否曾經喜歡英語,想練就一口流利的口語,卻因為不敢開口而最終不了了之。
所有曾經干了這些而還未成功的朋友,抱歉的說一句,你們跟我一樣,不是你們不喜歡,只是堅持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