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和弟弟拌嘴,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是一通劈頭蓋臉地訓斥,但他對弟弟是寬容的,從不舍得罵他。我因為自己挨了罵,所以對“局外人”的弟弟很是生氣和怨恨,隨著年齡漸漸長大,那些生氣和怨恨也隨之煙消云散。只不過,我一直在思考,爸爸的教育方式能不能有所改進,我和弟弟之間的嫌隙是否真的有必要存在。
這個問題終于在最近得到了答案。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最近在熱播,在第五集和第九集,有兩場姊妹拌嘴斗氣的戲,給我很深的觸動。
永昌伯爵府吳大娘子攜嫡子梁晗做客盛府,實則是想看看盛府的三位姑娘,畢竟她的愛子也到了該婚配的年紀。吳大娘子與盛家人正聊天的時候,明蘭和如蘭從后廳的屏風后面被墨蘭推倒,摔在眾人面前,這一幕被吳大娘子和梁晗看個正著。
在古代,內帷女子偷窺前廳,本來就是不好的。盛竑作為一家之長,覺得女兒們私闖前廳,壞了家里的規(guī)矩,又怪女兒們摔出來,嚇到客人,丟了盛家的臉,當時就大發(fā)雷霆:“你們就是這么做禮的嗎?”回到后廳,他氣呼呼地要求明蘭和如蘭跪在地面上,先用戒尺打明蘭的手板,并且責問:“錯在哪兒了你?”此時的墨蘭是站立著的,一副完全事不關己的姿態(tài)。挨了打的明蘭只能委屈地說:“女兒不該不經傳召擅自闖進前廳。”
當如蘭提出異議:“怎么爹爹說打就打,厚此薄彼。說到去前廳,我們三個都去了,為什么只打我們兩個,不打墨蘭?”盛竑對墨蘭的態(tài)度是:“此事與你無關,你起來。”他卻覺得提出異議的如蘭此舉是在頂撞父親,他生氣地對如蘭說:“怎么爹爹教訓你,你還不服氣,把手伸出來,伸出來,(啪),再伸手,(啪),不狠狠罰你,你是不知道錯在哪里了?”如蘭央明蘭說出實情,盛竑也讓明蘭實話實說,可是墨蘭一辯解,盛竑并不相信明蘭和如蘭是無辜的,他反而夸墨蘭是“好孩子,事實都想著護著妹妹”,要如蘭“好好跟你姐姐學著點”。
這一幕像極了我們日常家庭中的瑣碎。作為家長,不問緣由,不分青紅皂白,上來就是處罰和責罵,要求兒女自己坦白自己的過錯。試問,挨了打的小人,怎么可能不說自己有錯?當兒女不認可這種處罰,提出異議時,就給兒女安一個“頂撞父母”的罪名,然后狠狠處罰。不僅如此,對待心肝寶貝的孩子,卻一味偏袒,甚至是夸獎。這樣的行為,實在是害了孩子們。
孔嬤嬤知道三姐妹犯了錯,并沒有急著發(fā)難,而是由著墨蘭和如蘭明爭暗斗,直到火燒起來了,她才站出來主持公道,抓住錯處,狠狠責罰。
孔嬤嬤是如何做的呢?“雖是閨閣小事,可姑娘們都大了,有些是非須得辯上一辯,需知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小錯不罰,終將釀成大錯。”孔嬤嬤頭腦清楚又語氣平和地指出了兩點,第一,姑娘們需辯清是非,第二,防微杜漸,必須處罰。
盛竑立刻就發(fā)了脾氣:“幾個孽障,做出如此丟臉之事,都跪下!”盛竑面對兒女犯了錯,首先是發(fā)了急脾氣,用情緒代替理智思考,然后仍然是責罵加處罰。
嬤嬤說:“地上涼,別把姑娘們的膝蓋凍壞了,給姑娘們墊上蒲團。”嬤嬤認可了盛竑的處罰,但是她并非頭腦發(fā)熱,她提出應該也要適當?shù)乇Wo姑娘們。
然后盛竑又開始了責罵:“你們這幾個呀,不知禮數(shù),胡言亂語,與那些粗俗的村姑何異啊,還有什么臉面做我們盛家的后人,不動家法,不足以懲戒!”盛竑認為姑娘們不應該犯錯,也沒有正視姑娘們犯錯,甚至把姑娘們犯錯的事情上升到“有什么臉面做盛家的后人”,這樣的理解只會讓姑娘們的處罰更重。
嬤嬤糾正了他的做法,“一味處罰也不好,也得讓姑娘們明白自己到底是錯在哪兒了?你們幾個可知錯了?都說知錯了,我瞧未必。這世上之事,大都逃不過一個理字!”嬤嬤說在處罰之前必須讓姑娘們弄明白自己的過錯,否則這樣的處罰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同時教育姑娘們,三姐妹的過錯并非是父母隨意安在三姐妹身上的,而是有規(guī)可循,有法可依,不必擔心老婆子胡攪蠻纏,任意處罰。
“那咱們先從因頭說起。四姑娘,你把頭抬起來,五姑娘說你處處搶了妹妹們的風頭,霸占我的上課時間,你可認?”孔嬤嬤從事情的源頭說起,這源頭不是挑事的如蘭,而是哭天抹淚的墨蘭,意思是,墨蘭才是整件事情的罪魁禍首。家長有時候在處理孩子的爭端時,通常哪個哭的厲害,就認定另一方有錯,或是哪個挨了打,那個打人的就一定是不對的。其實問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才是最重要的。孔嬤嬤指出墨蘭的問題,并不急著將她亂棍打死,同時也給了墨蘭一個認清自己的機會。可是墨蘭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過錯,以為憑著自己的花言巧語,就可以蒙混過關,但是孔嬤嬤不是盛竑。
“四姑娘,你為人聰明伶俐,事事出色,不過今日,我還要勸你一句,莫要仗著幾分聰明,把別人都當傻子了,須知聰明反被聰明誤。”面對不知悔改的墨蘭,孔嬤嬤先揚后抑,直接點明墨蘭是耍小聰明,防止盛竑再被墨蘭欺騙。
“你有兩錯,一是言錯,你與妹妹們拌嘴,不該開口閉口的就是庶出嫡出的。我雖來這個家不久,卻也看得清楚。四姑娘,你摸著良心說說看,你父親待你如何。你雖為庶女,卻可以養(yǎng)在生母名下,吃穿不愁,你一言不合,卻要死要活地撒潑抱怨,這是大家的規(guī)范嗎?”墨蘭犯的錯,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孔嬤嬤指出“言錯”也是不可忽視的,這樣的言行簡直是侮辱了盛家的門風。我們的家長通常很容易忽視這個問題,覺得小孩子家家的,說話,不必在意,事實上,就是這樣的忽視,才險險釀了大禍。
“第二,你心里念頭不好,你口口聲聲說想學東西,想為家人爭光長臉,難道盛府只有你一個姑娘?難道只有你長臉了,盛府才算有了光彩?那你的妹妹們呢?她們就不需要學東西,不需要長臉。”孔嬤嬤強調了“心里念頭不好”也是墨蘭的一大錯誤,而這樣的錯誤,通常也被我們現(xiàn)在的家長所遺漏。孔嬤嬤此舉告訴我們不是只有打了人、罵了人、砸了東西,才應該受責備,那些言語和心頭上的行為,更應該慎之又慎。
“四姑娘,我知道你素來拔尖,可各人有各人的緣法。今日之事,看似五姑娘挑的頭,實則與你大有干系。這十幾日來,你處處爭強好勝,事事?lián)岊^,一有不如意,便哭天抹淚的怨怪自己是庶出。你這般作為,可念半點姊妹情分,念半絲父親恩情。”孔嬤嬤擔心這樣的錯誤不能被盛竑重視,所以加重了語氣,墨蘭此舉實則是將妹妹們和父親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只要自己過的好,便不管別人死活,不可謂不自私。
“兒女眾多的人家,父母最要一碗水端平,方能家宅寧靜。雖說姊妹之間,應該互相謙讓,可也得是這個讓,或者是那個讓,總不能讓一頭的。日子久了,父女姊妹之間,難免生出嫌隙來。盛大人,您說是不是?”孔嬤嬤強調墨蘭的錯誤實際上是盛竑的偏心導致,倘若做家長的,不能對子女一視同仁,不僅家宅不寧,而且子女感情淡薄。家長的偏心終究會毀了整個家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孔嬤嬤接著問如蘭:“今日五姑娘可是真威風啊。原來姊妹拌嘴是常有的事,你氣哭了姐姐,還火上澆油,口無遮攔地專戳人的心窩肺管子。要知禍從口出,你的脾氣必須要改一改,否則將來會惹大禍的。照我看,你應當比姊妹們罰得更重才是。”孔嬤嬤雖然對如蘭言辭激烈,但是她知道如蘭性子不壞,并無大的過錯,是以她義正辭嚴地訓斥如蘭,“你的脾氣必須要改一改”,此舉也是為著如蘭的將來著想,不然如蘭每次遇到盛竑這樣的家長都要吃癟,有理也變成沒理了,還要平白無故地多挨揍。
孔嬤嬤教訓明蘭,可謂是整劇的點睛之筆。“六姑娘,你定然覺得自己今日沒有錯,不該受到牽連,是不是?”我就是這樣想的。
“那我今日告訴你一個道理:一家子的兄弟姐妹,同氣連枝,共榮共損,日后你若榮耀了,全家都榮耀。你若丟了人,全家都跟著丟了人,沒一個跑的。今日你雖然沒有錯,但你的姐姐們都錯了,你沒錯也錯。待會兒我要一同罰你,你可服氣?”孔嬤嬤告訴我們要樹立一個家庭的榮譽感,做事之前先想著全家,榮耀是一家人的榮耀,丟人也不是只丟你一個人的人,而是丟了整個家庭的臉面。這樣思考過后,我們必然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了然于胸。可是即便如此,我依然不服氣明蘭的受罰。
盛父也是同樣的心理,他為明蘭求情,“不如訓斥她幾句就算了”。可是嬤嬤說:“不成,今兒若單饒了她,豈非助長了哥兒姐兒置身事外的風氣?日后若手足有事,他們都隔岸觀火了,如何辦,非罰不可!今兒明姑娘這頓板子,就是讓幾個姐妹們知道什么是一家人!”知道一家人的榮辱與共是一回事,即便知道,仍然可能置身事外,隔岸觀火,深切體會到一家人的榮辱與共是另一回事,借用孔嬤嬤的話“我將姑娘們一齊罰了,原就是為了彌補姐妹間的情分,她們今日一同挨了打,日后便可揭過重來。若是厚此薄彼,豈不更生嫌隙?”孔嬤嬤再一次強調了偏心的惡果。只有姐妹們一同受罰,她們才能不互相埋怨,不互相斗氣,如此才有可能齊心協(xié)力。
孔嬤嬤總結道:“你們姊妹們爭吵,平日里為了一點小事,就大吵大鬧,跟那些缺吃少穿的小家子里頭,爭果子吃,爭衣服穿,有什么兩樣?須知一個家族要繁盛,必得兄弟姐妹齊心協(xié)力才是,往往許多大家族都是從里頭敗起來的,望姑娘們深鑒!”孔嬤嬤用心良苦,諄諄教導,把道理給姑娘們講明白了,這樣的處罰才有它真正的意義。她沒有說出來的一句話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我和弟弟在床上打鬧,爸爸走過來就是一通打屁股,沒有半點解釋,我一直不明白我為什么要挨打。這頓挨打可真是白挨了。
孔嬤嬤最后的結尾也做得非常好。“今日受罰之事不可外傳,要保全姑娘們的名聲。”孔嬤嬤指出不能因為受罰而毀壞姑娘們的名聲。現(xiàn)在的很多家長,打罵孩子,一點也不避諱外人,這是很不好的。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去同村一個小姑娘家玩耍,我們在她的床上披著床單扮作唱戲的嬉戲,她爸爸聽到聲音,闖進屋來,劈頭蓋臉就是一通訓斥,我很不好意思,趕緊就走了,后來我再也沒有去過她家,這件事距離現(xiàn)在已經有十多年了。
孔嬤嬤要處罰姑娘們,就提前準備了下跪要用的蒲團,打手板的戒尺,敷手掌的冰帕子,諒是盛竑想求情都不能,而且也給到了姑娘們應有的保護。我們有些家長,一生氣把孩子往死里打,過后又開始心疼不已,何必呢?
孔嬤嬤和盛竑的教育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每一位準家長深深反思,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犯了錯的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