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寒晨夕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源于讀了簡書作者半闕姑娘的文章《北大孝子弒母,和妓女同居:媽,你怎么把我養(yǎng)成仇人了?》,有感而發(fā)。
文章的最后一段引用了紀(jì)伯倫的詩歌《論孩子》中有一段話:
“你的孩子,其實(shí)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對于上面這兩句話,我談?wù)勛约旱目捶ā?/p>
記得有一天早晨去上班的路上,走在院子中,看到了一個小男孩,右手拿著一塊面包,左手拿著一盒牛奶。喝一口然后停下來罵一句,我在他后面走著,遠(yuǎn)遠(yuǎn)地看見他自己一個人在生悶氣。
走近的時候,小男孩突然把手里的面包狠狠地仍在了地上,用腳使勁踩了幾下,然后撿起來一把仍在了旁邊的草叢里。
見狀,我便上前跟他打招呼。
“同學(xué),你怎么了?為什么要把面包扔了呀?”
“我說不要不要,我媽非得給我塞手里,非讓我吃,我就不吃就不吃!”
小男孩的情緒很激動,背著書包,站在原地嘟啷。一個勁地埋怨自己的媽媽,感覺就是因?yàn)樽约耗赣H的強(qiáng)迫讓自己大清早就不開心,而且馬上就要到上課的點(diǎn)了,心里著急又不加緊腳步,明顯是心中的氣還沒有撒出去,所以對于小學(xué)生來說,上學(xué)這么大的事在和與母親生氣這件事比起來,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我耐心地跟他一路交流著。問他餓不餓,他說不餓,我就能明白為什么他不想吃那塊面包了。
他說自己9歲了,讀三年級,還有個一歲的小弟弟,媽媽沒上班,在家全職帶孩子,爸爸常年在部隊,一年也回不了幾趟家,家里家外都是媽媽一個人操心勞累。我就跟他講了母親的不易,講了母親為什么非要給他那塊面包,主要是擔(dān)心他吃不飽,沒來得及做早餐,又怕他餓著,所以才在他著急上學(xué)出門的時候使勁往手里塞吃的。同時還告訴了他,溝通的重要性,要去理解,我也表達(dá)了對他的理解,希望他下午回家能夠更多地理解一下自己的母親。他一路都很活潑地跟我說話,也很認(rèn)同我的話,一直在點(diǎn)頭。
第二天早晨我們又在院子里面見到了,還沒等我開口,他就主動給我打招呼了。
“阿姨,我今天沒有給我媽媽發(fā)脾氣。”
我感到很欣慰,同時也表達(dá)了對他的贊賞和鼓勵。
后來一連幾天,我都會在院子里面遇見這個小男孩,后來的幾天,跟他溝通的時候,都能感受到他對媽媽的愛和理解。
這件很普通的事情,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把孩子作為一個獨(dú)立的個體來對待,把他們看成一個有獨(dú)立思想和意識的大人來對待,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不會思考沒有主見的嬰兒一樣對待。
也許這么說還不夠確切,其實(shí)嬰兒除了生活不能自理,不會說話之外,他們也有自己的判斷,也有自己的情緒,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他們有他們最本能的反應(yīng)。
所以說,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他們獨(dú)立的思想,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獨(dú)立性,不僅僅是成年人之間的互相尊重,還有對未成年人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把他們作為一個有獨(dú)立意識的人來對待。
這樣,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沖突,才能更好地走進(jìn)他們的心靈世界,才能更多地被接受被信任,如此,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誤會,尤其是青春期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誤解才能少一些,互相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促使彼此的成長。
其實(shí)大人也需要成長,只是很多人認(rèn)為的成長太狹隘,總以為成長是對于未成年人而言,其實(shí)人生的每一站每一段都是在成長。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不應(yīng)該被束縛、被控制、被索要,他們的人生更不應(yīng)該被操控被選擇。我們應(yīng)該尊重生命的獨(dú)立性和客觀性,正確看待孩子對于自主性的需要,適當(dāng)?shù)丶右砸龑?dǎo),盡量避免自己的不穩(wěn)定情緒和負(fù)能量傳遞到孩子身上,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正常表達(dá)和對生命原本美好的體驗(yàn)。
適當(dāng)?shù)膼凼菧嘏模^度的愛則會變成枷鎖,讓父母和孩子都會深陷在互相折磨的深淵中,尤其是孩子,他們幼小的心靈更多的是需要關(guān)愛,而不是溺愛,或者強(qiáng)制被愛。
相信每一個尊重孩子的父母,最后都不會和自己的孩子成為仇人。
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掌握自我命運(yùn)的人,并能夠讓自己的一生變得更好,是每一個父母一生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