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的生活、內心、情感等都不再產生困惑,唯一能夠滿足他們的應該就是硬科學了吧。我所理解的硬科學應該就是能夠幫助大家大家認識和看透事物發展、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本質和進程,然后能夠讓我們思考當下社會,并賦予我們預測未來和主動改變未來能力的知識。《自然辯證法概論》信息量很大,全書值得通讀。而本文要做的僅是把里面的精華盡可能的呈獻給大家。
一、什么是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的理論體系,是對以科學技術為中介和手段的人與自然、社會相互關系的概括和總結。
總的來說,自然辯證法就講了三個對象間的相互作用:人類(社會)、自然界、科學技術。
主要內容分四部分: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和科學技術社會論。這也是本文的主線。
二、自然觀演變史
演變過程: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為什么不直接講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而是從歷史的演變進程講?因為所有的理論、科學結論等的形成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要基于前人的研究之上通過演繹、歸納、類比、溯因等方法形成自己的理論和科學結論。正如,要學習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不能僅從他對待事物的結論這一表象去看,而應該從他的家庭背景、學習背景、工作背景、生活背景、心理歷程等各方面和各階段的環境去理解為什么他會是這樣的一個人。
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
西方:
在古希臘時期,有關自然科學的一切知識都是統一在哲學之中的,最早的哲學所關注的就是自然界的問題,古希臘自然哲學試圖對大自然做出統一的、合乎理性的說明,從整體上對自然界進行思辨研究,將關于普遍命題的哲學知識和關于自然事物的具體知識混為一體,既有以經驗事實為依據的內容,又有思辨和猜測的成分,它在本質上是一種自發的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自然觀,這集中體現在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對萬物本原的探究。
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們對萬物本原的認識經歷了以下階段:
1、萬物的本原是水:他們認為不變的東西肯定是由可變的東西構成的,水無定形、具有流動性,且是一切生命要素中所不可或缺的,所以被賦予萬物本原的意義。
2、萬物的本原是“氣”;萬物的本原是“火”;萬物的本原是“土”。
3、四元素說:世界萬物是由土、水、火、氣四中元素共同構成的。土是固體,水是液體,空氣是氣體,火則比氣體更加稀薄。
以上學說共同特點:將萬物本原歸結為人們在日程生活中所經常遇到的具體物質。
4、“數即萬物”: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奧秘都可歸結為數學奧秘,他們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去解釋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科學數學化的潮流正是從這里發源的,它開創了從數學角度說明自然規律的先河,對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5、原子論:從微觀上把萬物統一到人們感官所不能感覺到的微小粒子——原子。他們認為原子極其微小,不可分,且具有形狀和大小兩種屬性,可按照一定的形狀、次序和位置結合與分離,形成萬物。
6、亞里士多德將四種基本元素還原為四種更為基本的屬性:冷、熱、干、濕。水=冷+濕;土=冷+干;火=熱+干;氣=熱+濕。而天體是由第五種元素“以太”組成的。
中國:
古代中國人把自然界看作一個普遍聯系、不斷運動發展的整體。
1、陰陽五行學說:古代中國人認為陰和陽是宇宙中的兩種勢力,相互吸引,相互排斥。金木水火土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種元素,相互滋生相互制約,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中。
2、天人合一學說:天與人想通,天根據民意來治理人事,同時這成為約束郡主行為的一種思想武器。
3、時空觀念:《莊子》中將抽象意義上的空間稱為“宇”,抽象意義上的時間稱為“宙”。時間的流逝是連續的、不可逆的、客觀的、均勻的,不受外在因素控制;主體對時間流逝快玩的主觀感覺是不確定的;同時時間和空間都是無限的。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將自然界看作一個統一的有機體,力圖“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求這個統一”,標志著人類已經開始用理性精神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
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
1、古希臘原子論: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哲學基礎,當中已包含了機械論的部分觀念,從兩方面體現:原子的運動和相互關系具有最簡單的機械性質(形狀、大小和重量);古代原子論把宏觀世界統一到微觀層次的原子的機械運動。
2、近代科學早期的樸素機械論:這時人們自然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向,不再對自然界作擬人化的解釋,而是拿機械作類比,對人和動物的行為做機械主義的理解。比如:15世紀后力學和數學的結合建立精確的理論對現象做出定量的解釋和預言,并通過實驗驗證;16世紀初達芬奇用靜力學的觀點解釋骨骼的杠桿作用;意大利數學家利用力學原理解釋人的走、跑、跳、滑冰等體力行為;17世紀英國解剖學家將人的血液循環系統與流體的動力學系統類比提出血液循環理論。
3、牛頓經典力學系統的建立:由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等科學家逐漸奠基和發展起來的牛頓經典力學體系建立后,以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作為科學研究綱領被明確提出。
? ? 哥白尼推翻地心說,提出日心地動說;
? ? 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三大規律修正哥白尼關于行星運動軌跡是勻速正圓周運動的錯誤觀點;
? ? 伽利略開創了將實驗科學與數學定量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方式。
? ? 牛頓提出力學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把行星的運動與地面物體的運動統一到相同的物理定律中,實現了自然科學上的第一次大綜合。并試圖從力學原理中導出其他自然現象,實質上就是一個以力學原理有基礎的科學統一綱領。
基本觀點:
1、機械唯物主義認為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機器,一切現象都能夠還原成機械的力學原理,不僅如此,地球上的一切動物暴恐人類也無一不是機器。
2、機械決定論:宇宙沿著唯一一條預定的軌道演變;原因決定結果,同果必同因;“偶然性”只不過是由于我們不了解其中的因果規律或初始條件而造成的一種假象;宇宙中存在普遍必然的因果聯系。
機械論的衰落: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機械論首先取得節節勝利,但同時由于新的自然想象的出現且無法得到解決,急需突破,導致機械論的衰落。相對論提出與機械論完全不同的科學綱領:并不是所有自然規律最終都能從經典力學原理中得到解釋或從中導出,相反經典力學原理卻成了可以從相對論中導出的某種極限條件下的特例;原子結構方面X射線、放射性現象、鐳、電子等的發現導致原子觀點的變革;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造了物理學的基礎,引入的很多基本概念如作用量子、波粒二象性、互補原理、物理量不可對易性、測不準關系、非決定論等于經典物理學觀念格格不入。
18世紀上半葉的自然科學在知識上,甚至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過了希臘古代,但是在觀點地掌握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觀上卻大大低于希臘古代。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1、哲學基礎:德國古典自然哲學(把整個自然界的發展看成絕對精神自我異化和自我復歸的過程,認為自然界自在地是一個活生生的整體;并認為引導各個階段向前發展的辯證的概念是各個階段內在的東西)。
2、科學基礎:自然科學本質上是整理資料的科學,是關于過程、關于這些事物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關于聯系——把這些自然過程結合為一個大的整體——的科學。
星云假說:太陽系是從一團塵埃微粒組成的星云中,通過吸引與排除的矛盾運動而逐漸生成的;太陽系有時間和空間的歷史。
人工合成尿素:人工尿素的合成證明了適用于無機物的化學定律對于有機物是同樣適用的,而且把康德認為的無機界和有機界的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大部分填平了。
地質“漸變論”:地球是緩慢漸變的,以此說明整個地球、地球的表面以及地表上的動植物的演變過程。
細胞學說:細胞學說的建立,揭示了動物和植物在本質上的統一性,證明了一切生命物質都是由單一細胞發展而成的。(昨晚看的電影《異星覺醒》甚是觸動人心,里面講述的就是一個單細胞是如何毀滅太空站和即將毀滅地球的故事。)
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在自然界中能量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而只能在總數值不變的原則下,由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或由一種物體轉移到另一物體。
生物進化論:論證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種都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結果,從而揭示了生物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說。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元素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變化。
3、基本觀點:自然界是客觀的物質存在,物質是萬物的共同基礎,物質具有無限多樣的形態和結構;物質都是運動的,自然界除了運動著的物質及其表現形式外,什么也沒有;物質運動在量和質方面都是不滅的,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恒的流動和循環中運動著;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相互關聯的,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自然界物質及其運動、變化和發展是永恒的;當自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產生了人類的人類社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識和思維是物質高度發展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認識和改造自然界;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是存在規律的,而這些規律能夠被人類認識和利用;隨著人類的實踐活動的深入,逐漸出現了一個與“天然自然”所不同的“人化自然”。
馬克思主義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時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核心,系統自然觀、人工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當代形態。
系統自然觀
系統自然觀的思想淵源、科學基礎和四個基本要素可參考以下:系統自然觀。(鏈接內容還是有比較大的觀看價值)
這部分我主要想講以下觀點和個人看法:
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組織性
對于不可逆變化而言,過去和未來是不同的。不可逆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個人能力亦是如此,能力的增長過程是不可逆的,只會不斷演化升級,但新知識增長突飛猛進,如果我們不能跟上其步伐,從相對性而言我們確實倒退的。所以,會有被淘汰之說。
2、熵
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在1850年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熵”,用來表現任何一種能量在空間中分布的混亂程度,能量分布得越混亂,熵就越大。一個體系的能量完全均勻分布時,這個系統的熵就達到最大值。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成為“熵增定律”,即在孤立系統中,熵總是自發趨于增大,也就是說,自然界是自發的由有序到無序的退化過程。
定義:衡量系統的無序性。熵越高的系統就越難精確描述其微觀狀態。從某種角度來講,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具有抵抗自身熵增的鞥努力,即具有熵減的能力。在人體的生命化學活動中,自發和非自發的過程同時存在,相互依存,因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向無序,最終不可逆的走向老化死亡。——百度百科
無序和熵增是封閉系統運行的方向,能夠對抗這一方向的關鍵在于開放,即把宇宙理解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能夠與外界環境發生物質、能量和信息上的交換,從而增加負熵,抵消系統內部的增熵。
也許你在看的時候有些混亂,其實,能量完全均勻分布的狀態是最無序、最混亂的狀態,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向無序,即追求平衡,而平衡結構本身確是“死結構”。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我們不僅要不強求平衡狀態,同時也要不強求公平、平等狀態。(關于平衡的解讀可以查看我另一篇文章:不強求平衡才能帶來內心的平衡)
3、線性和非線性
自然系統內部各元素的相互作用有線性和非線性之分,在系統演化的過程中,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比簡單的線性相互作用更具重要作用,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于獨立性和相關性、單一性和多樣性上的區別。線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統不可能產生新質。當系統遠離平衡態時,系統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非線性的,微小的漲落會使系統狀態產生微小變化,并且這種變化會通過非線性的反饋機制被放大,而使系統躍遷到有序狀態。
4、系統終將沿著某一條分支向前發展
這是由系統內部的選擇機制和外部的環境共同決定的。沒有一成不變,如果此刻的我們不去學習,那么外部的環境依然是在改變,你終將被動被選擇;如果此刻的我們在進度,哪怕外部環境沒有變,內部選擇機制仍會幫我們選擇要走的路。所以,你想當被動被選擇的哪個還是主動去選擇的哪個?
人工自然觀
人工自然雖然屬于物質范疇,卻是人類意識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集中體現,人們的目的、計劃、意志在自然界中打下的烙印,是精神轉化為物質的領域。
人工自然系統不但要遵循自然規律,也要遵循社會規律和自身所獨有的其他規律,如美學規律等。人工自然系統因技術創新,在系統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的互相作用下發生“漲落”,從而躍遷到新的有序狀態,通過“自復制”、“自催化”和“自反饋”等機制,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螺旋式”地演化著。
生態自然觀
保護環境才是真正的以人類為中心。
從天然自然界經過人工自然界到達生態自然界的過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不是向天然自然界的回歸,而是對人工自然界的超越,是在人工自然界的基礎上復歸到天然自然界,這時在更高層次上將兩者辯證結合。
最后,該部分奉獻給大家一個問題及解答,請查看鏈接“近代科學為什么沒有發生在中國”。
(未完待續...,下面的內容同樣是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