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已經取關咪蒙好久了,結果偶然點到了朋友圈有人轉發的鏈接,看到又是咪蒙寫的文章,關于職場的,想看看被封號又復出后的她有什么新的變化,沒想到越看越生氣,忍不住寫篇文章說叨說叨。
她說別人問她怎么去掉“學生氣”,她只知道怎么去掉“腳氣”。
她說她拉屎忘了帶紙,有實習生給她送了紙就被提拔當上了“副總裁”,還說公司有30多個人都是這樣變成“副總裁”的。
——就是說,誰讓她好好擦屁股就能飛黃騰達嗎?
原來還是一貫狗屁不通的邏輯加上囂張的言語啊。
她還“分享”了一些“太值錢”“不能隨便說出去”的經驗,
我看了一下,也沒什么特別的,
都是些老生常談。
在這里面,我特別想說說,
當別人說“雖然我不具備相關技能,但是我愿意一樣樣學”,
或者“只要你讓我學習,我不拿實習補貼都可以”的時候,
她說,她會特別真誠地拒絕對方。
當然,她有她拒絕的權利,
我們不能奢望雇主都能體諒年輕人求職的不易,
但是作為一個動輒點擊率超十萬的大號,影響那么多人,
就不能有點社會責任感,從正面的方向多傳播一些鼓勵建議嗎?
老是奚落打擊,加重整個社會的戾氣,有意義嗎?
事實上,我和周圍的朋友都有過在沒有什么經驗的情況下得到比較寬容的人給予的機會,
對方僅僅是覺得我們有能做好事情的潛質,就愿意給我們機會去嘗試,其中就包括“不拿錢學習”的這種機會。
我們都特別珍惜這種機會,確實也在過程中學習了很多。
而咪蒙這種言論傳播多了,就會讓更多的人對沒有經驗的人關閉機會。
經驗這種東西,當然是有第一次的開始,才能談到以后的逐步積累。
學校不教有用的知識,社會上雇主的門檻又通通設那么高,年輕人永遠都不能進入積累、鍛煉、發揮的正向循環,只會讓更多的人喪失方向和信心。
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咪蒙剛畢業那會又有很大的不同,
更快的節奏、更強的適應力、更多的挑戰,
想必咪蒙初入社會那會,社會對年輕人的包容度會更高,也允許他們有一個循序漸進成長的過程,
于是咪蒙才有機會成長為今天的樣子。
沒有人是一開始就都知道要怎么做的,我們也是一步步走過來才知道:
哦,原來我們上大學的時候應該不顧老師嚴厲的管教,哪怕少上一些課也要去實習;
原來我們找工作的時候不只是要搜集信息,更是要動用全部的智慧去搜集到更多更全的信息;要去自己向網課和書中學習,以縮短知識在實際運用中的差距;要去盡可能的發掘你所有能發掘到的人脈,去多了解相關崗位的信息。
然而在我們還在找尋學習的過程中,
倘若遇到了一次面試機會,
能不能別輕易地以以前的經驗去判斷別人以后不能從事要應聘的崗位?
別人都說了“愿意好好學,不拿錢都行”,
如果對方不是特別不符合條件,
好歹都是大學畢業的,智商不會差,
稍加培訓指導就能上手,
那能不能就給個機會?
畢竟以后也是會給雇傭方創造效益的。
我又想到了臺灣那個走心廣告——“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
v.qq.com/x/page/a03490vwnfl.html
說了那么多,咪蒙也看不到聽不到,
她這篇的標題是“我是來你們公司學習的......”“你特么交學費了嗎?”
我覺得恐怕交學費她也不會讓沒經驗的人去試一試的,
當然了,倘若交學費也不是給她,而是要給價值觀更正、更和自己相符的團隊,而不是爭相給老板遞手紙這樣的。
咪蒙說她病了,我覺得她是該好好調整一下身體,也治治腳氣了,不然的話都會越來越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