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若想有好的結局,有好的開始是難得的,俗語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易經中說每件事情的結局,其結果都離不開‘’吉兇悔吝‘’四字,吉的成分僅僅占到四分之一,剩下的是‘’兇悔吝‘’,如果你選擇的事業在起步之初,人和事很難把握,未來的發展方向很難確定,決策時你最好留有進退自如的空間,不把自己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有退步的空間,就有反思和改進,有回旋余地,就有發展的空間,讓子彈飛,耐心等待觀察其飛行軌跡,決策就是在合適時空尋求與道的共振,這是決策與做事的規律。
‘’道法自然‘’,道出了世間萬事萬物成敗的法則,不遵循自然,最終都難免會失敗,一切事情須慢慢來,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凡事急吼吼的,長遠看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也就沒有成功的基礎,拔苗助長,急功近利,都是做人做事的大忌,道家思想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你看樹的成長,你看農民的春耕秋收,需要時間,最終無不是道法自然的結果。
心靈的層面,很多人很難熬過漫漫長夜,事業的起步開始,我們都如在黑夜行走,漫漫長路,疲倦的時候,這時前方發現了一座房子,在沒有進去休息之前,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可能是金碧輝煌溫馨如春的宮殿,也可能是破舊不堪垃圾遍地的豬舍,只有在房子里的燈打開的瞬間,你才發現這房子里究竟有什么東西,這燈就是你心靈的燈,在智慧沒有開啟前,燈是關閉的,你在黑夜里行走,你會為房子里究竟是什么而忐忑不安,其實不知道結果之前,一切的情緒和想象都是虛妄,唯有智慧生出,燈點亮了,房間一切呈現其本有的面目,才明白黑夜里你所有的憂思都是多余的,這是庸者自擾,萬事皆空,空性不二,空生妙有,有也僅僅是你的感覺(feeling)。
智慧又是怎么產生的?道德經那句‘’常有,欲以觀其繳,常無,欲以觀其妙。‘’觀照生智慧,智慧生于自然自在。在忙忙碌碌中,你很難擁有智慧,智慧來源于清靜和虛空,來源于觀照和自在,一個大腦裝滿東西的人不可能生出智慧,因為道在混沌中和虛空里,非人得道,是道自然渡你,就像你看花盛開,然后悟道了,不是你看花,是花在看你,那一刻給你喜悅悟道的消息。
道就是這樣,反著人類的欲望之花和思維方式開放著,回憶在道家圣地武當山的那個夜晚,看道士們打太極寫的一首小詩,哪一天你熱愛上道,生命的詩意才真正的開始。
夜客聽琴丹房中,山間月色皆朦朧。星光點微,問道何物?紅塵阡陌世間影,水月鏡花無跡蹤。
白衣道士舞太極,翩若驚鴻似游龍。葉落從容,聲色皆空,琴中自古音難覓,聲聲苦樂已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