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以為這本書說的是船夫的故事,讀完才知道原來說的是靈魂的擺渡人。
女孩迪倫從小和媽媽一起生活,在學校的學習也并不如意。從文章一開始對于她遲到那段的描寫就能看出來,她的生活缺少關愛和秩序。有一天她給爸爸打電話,成功知道了爸爸的地址,并且決定坐火車去看爸爸。
但是火車行駛到半途,突然陷入一片漆黑中,迪倫遇到了看起來比自己大一些的崔斯坦。他把帶離了隧道,當迪倫質疑崔斯坦時,崔斯坦告訴了迪倫實情,迪倫已經在車禍中遇害。當迪倫聽到這些時,描述是這樣的:“她感到悲從中來,心情沉重,然而一種內心的寧靜感又遮住了憂傷的思緒。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而她也已經感到了這一點,那么木已成舟,不可更改了。她還在這兒,她還是她,如此已經是萬幸了。” 接受事實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讓我們迅速調整來面對當下。抗拒只能是在內心形成抗拒和拉扯,更多的是內耗。
迪倫接受了事實,開始詢問崔斯坦的身世。原來崔斯坦是靈魂的擺渡人,負責護送靈魂穿過荒原。他說荒原是迪倫內心的投射,你的世界是怎樣,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甚至崔斯坦的外貌和身份也是為了更吸引迪倫而創造出來的。
小木屋里,在迪倫的詢問下,崔斯坦說了自己作為擺渡人最難忘的經歷,或悲傷或痛苦。迪倫把崔斯坦當做朋友,崔斯坦也一樣感受到了迪倫的真誠。
在路上他們遇到了惡魔的襲擊,迪倫和崔斯坦也因此被迫分離。在獨自一人過夜后,幸好崔斯坦重新回到了小木屋,他們的關系也因為分離變得更好了。隨后他們又踏上了新的旅途,經過沼澤地,他們也到了要說再見的時候了。迪倫勇敢地和崔斯坦告白,崔斯坦給了熱切的回應,并且吻了迪倫。無奈的是突然出現了一道分界線,把崔斯坦隔離在她的世界。崔斯坦能看見迪倫,然而迪倫卻看不見崔斯坦。
崔斯坦準備迎接下一個靈魂,迪倫則受到了薩利的接待。迪倫找到了崔斯坦所渡之人,找到了崔斯坦印象最深刻的德國軍官,喬納斯·鮑爾。喬納斯建議她可以穿回去,回到荒原,于是他把她帶到了年紀最大的靈魂,伊萊扎的屋子里,老婦人告訴她,只要她想,通過任何一個門都能到荒原。伊萊扎勸說迪倫放棄和擺渡人在一起的想法,迪倫依然堅持。冒險進入了荒原。
此時的崔斯坦正在引導另一個女人,他和以往不同,在迎接新靈魂的時候沒有換名字,也沒有換身份,依然以迪倫喜歡的樣子出現在新的靈魂面前。
迪倫一個人渡過了河,經過了殊死搏斗,進入了曾經來過的安全屋。終于,她見到了他,她拼命喊他的名字。他卻不相信,無意識的松開了新靈魂的手,新靈魂被惡魔抓住,拖入湖中。迪倫非常慚愧。
迪倫提議讓崔斯坦一起回到出事的那樣列車,崔斯坦起初很為難,但出自對迪倫的愛,他依然答應一試。在途中,迪倫察覺到有靈魂面臨惡魔的圍攻,沖出安全屋,反散惡魔的注意。她是不忍心無辜靈魂再魂飛魄散,也是為了彌補內心害死那個女人的罪惡感。
最后,迪倫和崔斯坦成功穿越回了出事的那樣火車。或許,結局就是崔斯坦和迪倫生活在了一起。
看書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我是迪倫,我穿過了荒原,我會怎么做,返回去看崔斯坦,還是安穩等待家人?我想我應該會傾向于后者,因為我膽小,害怕太未知的東西。
不常看魔幻類的小說,但是還是很欽佩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想出超越現實世界的瑰麗場景。也很欣賞迪倫的勇敢。
這是我第一篇小說的讀書筆記,有點拿捏不準,希望下次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