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間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農歷九月初十
寒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秋季的第五個節氣。
在公歷每年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表示季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中:“寒露,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史書也記載“斗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寒露三候
一候鴻雁來賓:寒露之日,“鴻雁來賓”。鴻雁白露節氣已經開始南飛了,此時是最后一批,古人稱后至者為"賓"。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后五日“雀入大水為蛤”,鳥雀入大海化為蛤蜊,飛物化為潛物,古人對感知寒風嚴肅的一種說法。
三候菊有黃華:再五日,“菊有黃華”,華是花,草木皆因陽氣開花,獨有菊花因陰氣而開花,其色正應晚秋土旺之時。
寒露習俗
登高
寒露時節,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是秋意漸濃,蟬噤荷殘。這個節氣往往與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相遇。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這個重要習俗——邀約親朋,登高望遠。
斗蛐蛐兒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兒的高潮期。蛐蛐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蛐蛐兒叫就意味著入秋了,天氣漸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
飲菊花酒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登高一起,漸漸移至重陽節。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釀制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吃芝麻?
寒露到,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于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
秋釣邊
在我國南方,寒露時節告別炎熱,陽光和煦,正是出游、賞花、吃螃蟹、釣魚的好時節。由于氣溫下降迅速,深水處太陽已曬不透,魚兒游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秋收秋種
寒露時,秋收秋種進入高潮,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各地需要預防災害天氣,華北地區的冬小麥需抓緊播種,南方稻區也要注意防御“寒露風”。
一、起居篇
1、足底保暖,適時添衣
常言道:“寒露腳不露。”寒露過后氣溫逐漸降低,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可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酸痛發生,緩解疲勞。
天氣寒冷,老人、兒童和身體體質較弱的圈友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漸增添衣服。但換季穿衣服別換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為主,不穿單衣也是寒露養生的重要一點。
2、朝鹽晚蜜,養陰防燥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卜、番茄、蓮藕、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薺、香蕉等;蔬菜有胡蘿卜、冬瓜、蓮藕、銀耳等,以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3、早睡早起,適量運動
寒露過后晝短夜長,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因此秋季養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
秋季是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長期堅持可增強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選擇。但開始時強度不宜太大,應逐漸增加運動量,如果過度運動,會增加人體的疲憊感,反而不利于身體恢復。
二、飲食篇
1、飲食養生
石榴汁 抗氧化
每天飲用100毫升石榴汁,連續飲用兩周可減少已沉積的氧化膽固醇。石榴汁是一種比紅酒、番茄汁等更有效的抗氧化果汁,可有效排除心血管毒素,是抗衰老和防治癌癥的“超級明星”。
吃桑葚 防便秘
桑葚具有補肝益腎、養血生津、滋液熄風、潤腸通便的作用。還具有調整機體免疫功能,促進造血細胞生長、降血脂、護肝等多種作用。習慣性便秘者可取鮮桑葚適量,洗凈榨汁,每次服用15毫升。
小白菜 排毒素
小白菜能夠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和增強機體的造血功能。通暢腸胃,利大小便,加速排毒,并有益于骨骼健康。
吃花菜 健脾胃
花菜有健脾養胃、清肺潤喉、清熱解毒的作用。還能降低雌激素水平,可以預防乳腺癌的發生。
2、寒露養生粥
梨子粥
做法:梨子2只,洗凈后連皮帶核切碎,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
功效:因梨具有良好的潤燥作用,用于煮粥,可作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栗子粥
做法:栗子50克、粳米100克加水同煮成粥。
功效:因栗子具有良好的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老年人腰腿酸痛、關節痛等。
芝麻粥
做法:芝麻50克、粳米100克,先將芝麻炒熟,研成細末,待粳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
功效:適于便秘、肺燥咳嗽、頭暈目眩者食用。
胡蘿卜粥
做法:胡蘿卜用素油煸炒,加粳米100克和水煮粥。
功效:因胡蘿卜中含有胡蘿卜素,人體攝入后可轉化為維生素A,適于皮膚干燥、口唇干裂者食用。
菊花粥
做法:菊花6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再同煮成粥。
功效:對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有較好的治療功效。
三、穴位篇
1、腎俞穴
定位: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
取穴:先取命門穴(直立,由肚臍中作線環繞身體一周,該線與后正中線之交點即是本穴),由命門穴旁開雙側各二橫指(中食指,約1.5寸)處即是本穴。
功效:溫陽散寒、化氣利水。
艾灸:溫和灸法,點燃艾條,距穴位2~3cm處進行懸灸,使局部感覺溫熱,每次5~10分鐘,灸至皮膚紅暈為度,每天1次。
推拿:雙掌摩擦至熱后,把掌心貼于腎俞穴,這樣反復來回摩擦50~60次,至出現酸脹感,并且腰部微微發熱。
2、關元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取穴:以手四指并攏,食指上緣緊靠肚臍,小指下緣所在水平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即是本穴。
功效:培元固本、補益下焦。
艾灸:同上。
推拿:搓熱掌心,將掌心放置在關元穴上,五指向上翹起,做回旋形動作。頻率由慢到快,范圍由小到大,直到有發熱的感覺,每天1次。
3、魚際穴
定位:位于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取穴:側掌,微握掌,腕關節稍向下屈,于第1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即是。
功效:養陰潤肺,清熱利煙。
推拿: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在魚際穴附近上下推動,或雙手魚際穴互相敲擊,至掌側發熱即可,每天1次。
4、三陰交穴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取穴:以手四指并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后緣的交點,即是本穴。
功效:滋養陰精、健脾升陽。
艾灸:同腎俞穴。
推拿:用拇指指腹按住穴位作旋轉揉動,力度以感覺酸脹為度,持續2~3分鐘,然后用拇指指端按在穴位處,逐漸向下用力,以產生酸脹感為度,持續約30s,每天1次。
最后送大家一首寒露養生小口訣:
寒露天涼露水來,落葉惆悵感傷懷,甘淡滋潤益胃脾,防燥潤腸養嬌肺,多吃棗蓮鴨肉魚,登高養陽心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