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一
相信很多人很早就讀過《窮爸爸,富爸爸》系列書籍,大多數人也受其新穎、獨到的見解而深有感觸和啟發,似乎頃刻間對于投資和儲蓄的道理已諳熟于心。
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這些非常簡單而淺顯的道理呢?
即使明白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答案從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就早已揭曉。
看起來,美國人的過度消費當然不會因為一本書的暢銷而有所收斂。
當我們在投資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延遲消費,現在把錢投出去,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后會獲得更多的錢。
思維方式決定了你是窮人還是富人
咪蒙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據說,我們25歲的時候掙多少錢,5歲的時候就決定了。從小就養成的思維方式,影響了我們的收入、花唄以及白條……
當初,王爸爸給了王思聰5個億,結果他賺了40億。之前我和朋友也探討過這個問題:給你五個億,你會拿來干什么?
朋友玩笑般地說,什么!給了我五個億我還用干什么嗎?當然是什么都不干了啊!
幾年后,看到我和朋友的狀況,這才深刻意識到了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差距。
什么是窮人思維?窮人和富人,在思維上有什么根本的差距?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個窮人,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訴說生活的艱苦。
他抱怨: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為什么富人天天悠閑自在,而窮人就天天吃苦受累?
佛祖問:“要怎樣你才覺得公平呢?”
窮人說:“要讓富人和我一樣窮,干一樣的活。”
佛祖同意了,他把一位富人變成了和窮人一樣窮的人。并給了他們每人一座煤山,每天挖出來的煤可以賣掉,限期一個月之內結束。
窮人和富人一起開挖。
窮人習慣做苦力活,很快就挖了一車煤,賣了錢。然后,他把這些錢全買了好吃的,美其名曰:改善家人伙食,掙錢不就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么。
富人沒干過重活,到傍晚才勉強挖了一車,換來的錢他只買了幾個饅頭,其余的錢都留了起來。
第二天,窮人早早起來開始挖煤。富人卻去雇傭了兩個人幫他挖煤,自己在一邊監督。
只一上午的功夫,富人就指揮兩個人挖出了幾車煤。富人把煤賣了,又多雇了幾個苦力......
一個月很快過去了,窮人只挖了煤山的一角,每天賺來的錢都買了好吃好喝,基本沒有剩余。
而富人早就指揮工人挖光了煤山,賺了不少的錢,他用這些錢投資做起了買賣,很快又成了富人。
看完這個故事,試問自己,你是故事中的哪種人?
電影《1942》里,張國立演的地主在逃荒路上說了一句話:“我知道咋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不出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那時候咱再回來……”
事實往往就是如此。
起點相似的人,思維不同,結果也不同。因為,真正決定窮富差距的是人的“思維”。想要擺脫“窮人思維”,建立“富人思維”,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在于:
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在同樣的條件下,窮人會不停地打工賺錢,然后消費掉。接著又去為錢工作,慢慢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而且還會世代相傳。
跟立即消費掉相反的,是另外一類窮人思維的人,他們把錢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他們一生勤勞節儉,拼命地省錢,小毛小病都不舍得花錢看醫生,只知道攢錢,你要讓他把錢拿去投資,他們只能接受賺錢,不能接受虧錢,看到錢少了比割心頭肉還疼,哪怕以前是賺了。
只進不出的“守財奴”,注定一生受苦。
而富人剛開始也會努力工作,但在錢不多的時候,就懂得節儉,然后用節省下來的錢去幫自己賺錢,從而產生一個滾雪球的效應......
這也是“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根本原因。
那么,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改變“窮人”思維,逐漸建立“富人”思維?
? ? ? ? ? ? ? ? ? ? ? ? 二
我和朋友曉東都是一名裝修工,家庭條件差不多,都是農村出身外出打工,同樣生有兩個兒子。2006年因為孩子要上學了,回到老家在縣城接活干,多年在外打工也都存下來5~6萬塊錢。
那時正是我們縣城房地產發展最快速的時候,接活比較多,工資每年都是往上漲的,所以大家每年賺錢大致差不多。
不同的是2008年,我拿存款在縣城按揭買了一套房,曉東拿存款買了一輛車。從此,我騎電瓶車日曬雨淋穿梭于縣城的大街和小區,他開著汽車往來于老家村子和縣城之間。
十年過去了,時間到了2018年,我的房子按揭貸款也基本上還完了,曉東這幾年也不錯,2018把攢下的十幾萬塊錢從銀行取出來在鄉下村里蓋了一棟三層別墅式樓房,外墻真石漆粉刷得錚亮,好不氣派。大家都夸曉東這幾年發財了,有車有房呀,一家人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前段時間,去超市買東西碰到朋友妻子,看她滿臉愁容的樣子,閑聊時她跟我說開了。
原來這幾年,他們過得并不快樂,蓋房子時借的十來萬塊錢還沒有還完,孩子一個讀大學,一個在縣城讀初中,今年這樣的年份,又沒有掙到多少錢,這不,沒辦法了,她自己在縣城租了一間房子,找了份服務員的工作,一來是陪孩子上學,二來也能掙點錢,至少娘倆的生活費是有了。每每為了孩子交學費的事,夫妻經常吵架,現在都很少回村里去,反正家里房子里面也沒裝修,還不是跟住舊房子一樣。
在這里絕對沒有貶低朋友的意思,但是當相同的機會擺在面前時,你的認知決定選擇的賽道不同,那么你不論多么努力,意味著結局自然不同,其實這是賽道決定的!
比如
30歲時擁有一部桑塔納轎車和等在40歲時擁有一輛奔馳汽車,兩者之間你會選擇那一個?
我估計很多人會選擇后者,但是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卻選擇了前者。
這兩種選擇的差別在于,你如果較早地擁有一輛桑塔納牌汽車,那么你可以提前享受10年的有車族生活,而且還實現了多年以來的有車夢想和釋放了無車時的自卑感,還獲得了同事朋友的羨慕,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這是好處。
似乎一直沒顯現什么壞處!
我們看看過了10年之后會怎樣,如果按照初始買入成本10萬元和剩余殘值率15%計算,這輛桑塔納車10年后的價值約為1.5萬元,這10年間以每年平均2萬元的汽油消耗、維修、保險費等計算消耗成本,共計20萬元。
那么實際上,這10年在這輛桑塔納車上你的投入資金是30萬元。
對于那些還沒有買車的朋友來說,千萬別忘了計算折舊成本。
如果你做了第二種選擇,你要將這筆初始資金10萬元用于投資,然后把每年的積蓄2萬元也用來投資,那么10年過后,你的這筆共計30萬元的投資按照20%的復利增長(粗略計算)至少會變成90萬元,當然可以買一輛S級奔馳車了。
而且別忘了汽車的平均售價每年下降2%~5%。
我們分析一下,第一種情況的30萬元,10年后變成1.5萬元;
第二種情況是30萬元變成90萬元,最終的結果相差60倍。
我的觀點就是先買房后買車,因為買房子他屬于投資品,而買車屬于消費品,投資品它是可以增值的,而買車的話,屬于消費品是貶值的。不過我也沒有說那么絕對,如果工作需要一定要買車的話,能夠產生更好效益的話,那么買車就屬于一種投資行為,而非消費行為。
再舉個現實例子,小王與小李同時實習與一家企業單位,實際工資均為3000元起。兩人作為新時代青年,對于消費的態度卻不太相同,小王認為年輕人應該隨心所欲,20歲時喜歡的東西,等到30歲再來消費,已經失去了當時的快樂。小李則認為,20歲滿足的欲望,等到30歲的時候再來買單,一切都已顯的蒼白無力,所以定下目標,堅持良性儲蓄。
由于兩人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工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到六千塊錢的時候,小李一個月已經能存4000多元。但小王卻不一樣,還沉浸在提前消費當中,沒有一絲存款,而這種差距已經逐步拉開,10年過后,兩人的差距相信很多人心中已經有數。
其實,保障生活水平的同時,小李每月能攢下四千元左右,10年后已經為自己的累積出幾十萬財富,為將來創業留足了預備金。而小王雖然沒有欠款,但也沒有存款,作為一個樂觀主義者,小王卻始終搞不懂,自己的錢究竟花到了哪里。
從上面的故事來看,10年時間,有的人存了一大筆錢,有的人的存款余額為零。再來以今年的"黑天鵝"事件為例,全國范圍內的停工和有積蓄的人可以應付停業一年,但對于那些月光族的人來說,生活水平在沒有工作的情況下,已經顯得十分拮據,甚至負債累累。
? ? ? ? ? ? ? ? ? ? ? ? ? 三
我認為對于大部分普通人來講,他們的掙錢能力和最終的實際收入不會相差很多,但是到老年的時候,他們的財富余額差距會越來越大,可能會有上百倍甚至上千倍。
這里的秘密就是如何儲蓄和投資,如何有效利用和分配資金。
儲蓄是所有理財計劃的基礎,也是一個人自立的基礎。
它來源于計劃和節儉,是一個人自立能力、理財能力的基本體現。
連儲蓄都做不到的人,說明他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可能指望他在財富管理方面獲得成功。
而投資則是使財富實現不斷增值的過程,投資的時間越長,財富在復利的作用下增值倍數越多。
比如,10%的年收益率,30年是18倍,40年是45倍;
20%的年收益率,30年是237倍,40年是1470倍。
越早明白投資的道理,越早進行理財和投資,將來就會越富有。
如果你能從30歲開始投資理財,到你70歲的時候,即使你獲得比較平庸的收益率,你的財富也會是現在的幾十倍。
從理財角度,我們究竟選擇什么產品最好呢?
我們不妨反過來想,如果不投資股票市場,我們還能投資什么?
錢存銀行、被通貨膨脹吃掉,錢會貶值;
P2P,這個就不建議了,跑路太多了;
民間借貸,這個是前些年經常用的理財手段,風險很高,就算對方實力信用都很好,如果本金積累到10倍100倍的話,資本家也不舍得把錢全部給你了;
至于原油、期貨、比特幣、外匯等,就是賭博,也是騙子集中營,建議不要碰。
自己創業,一是能力不夠,二來風險更高,筆者前幾年就是碰得頭破血流的其中一個。
房子,隨著的一句:房住不炒!房市的黃金20年截然而止,未來的房價將會趨向于平穩,在保值的基礎上微幅波動。
繞了一圈,你會發現要么跑不贏通貨膨脹,要么是極高風險的。
股票投資首先作為理財手段,雖然波動很大,風險也比較高。但是當你學會了,走上了正確的大道,其實波動本身并不是風險。
如果你是門外漢,完全可以通過指數基金定投,這并不需要學習很深的技能。只需要每個月定期買入優秀的指數基金,比如滬深300,可以很大程度降低波動和風險。
所以從理財角度,我們需要股票市場,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財手段。這是我多年來摸索,實踐中找到最適合普通人的一個很棒的“副業”。這個副業可以幫我打理資產,做好資產的保值增值。
不管是買一家公司的股票,還是做指數基金定投,都可以把他們看成是自己開了一個微型的創業公司,這家迷你公司背后顧的都是社會精英幫忙管理。大部分上班族只需要努力工作,然后把結余的錢買入優質股票資產,這些資產就會給你帶來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比我們自己創業風險要小得多,而且所花費的時間精力也更少。還不用像自己創業那樣辛苦、操心。
當然事物總是一體兩面,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有的人在股市追漲殺跌,勤勞致“負”,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虧錢。這些人祺褀爸就建議最好是遠離。
幾年的實踐,我認為股市賺錢就三條路:
1、買入優秀公司,長期持有;
2、買入優質的主動型基金,選擇好的基金經理,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
3、指數基金定投。
而最適合大部分普通人的是第三種。
現在是歷史性的機遇。
沒錯,就是現在的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后一塊紅利,以前為了保護資本市場,基本屬于封閉式,后逐步轉變為半封閉式,而現在即將面向全球開放。
日本資本市場全球開放后指數從6849點上漲至38957點;
韓國資本市場全球開放后指數從380點上漲至1200點;
臺灣地區資本市場全球開放后指數從1000點上漲至12000點。
日本、韓國、臺灣地區股市在全球資本開放之后,全部在3年之內上漲2-5倍,而現在我們的資本市場開始大幅度的開放,全球資本都要來投資大A股,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類似于現在的金三胖鄰居要改革開放,你應該立馬明白了這是機會還是風險?你也應該立馬明白你現在需要去做什么!
當歷史性機遇擺在面前時,就看我們抓不抓,你是選擇抓住還是選擇放棄?就像20年前的房市一樣,你是選擇買車還是買房?
我們的選擇就會注定我們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