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契訶夫的戲劇,表示“水土不服”,不適應,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話。
Q1 對話占大量篇幅,看起來都是閑聊,劇中所有人物對其他人的話語充耳不聞或答非所問,各自想著自己的心事。
解釋理論如下:
契訶夫心理現實主義的戲劇主張
比利時的劇作家梅特林克的靜態戲劇理論和第二對話理論,對契訶夫產生深刻影響。
梅特林克:在劇作中需要表現的不是事件,而是人的內心生活,是人對精神領域的關注。
全部含義和全部的戲劇都在人的內部,而不是在外部的表現上。-契訶夫
契訶夫的心理現實主義戲劇觀
古典戲劇- 通過明確目的行為展現主人公性格契訶夫劇作-緊張,激烈的外部行為被豐富的內心活動取代,涌動在人物內心深處的“潛流”成為刻畫人物心理與塑造人物性格的獨特手法。
契訶夫刻畫人物心理的革新手段
契訶夫的潛臺詞表現的是藏匿于主人公內心的積聚力量,它還在醞釀之中,尚不能暢通無阻地迸發出來,但通常這股隱藏的力量同人物每一個具體的,細小的行為密不可分,是內在力量的外在表現。
我們可以順暢讀懂潛臺詞,不是靠隨意想象,而是需要在對主人公的行為與其所處的整個環境進行邏輯分析的基礎上作出判斷。
"潛流的對話方式”?
對話 ? ?
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對話方式 ?傳統戲劇語言含義明確對話:契訶夫劇作中最重要的戲劇行為-主人公思想內在進程的外化。
特點:
1.人物對話時斷時續,缺乏邏輯
2.常常欲語還休,對其對話者的尾白置若罔聞,或者說些風馬牛不相及的閑話。
3.主人公喃喃自語,不需要對話者做出回答,只想傾訴自己的心聲。
4.缺乏明確的話語動機,莫名其妙,不合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