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這本書的契機是因為我發現公司里的產品和運營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尤其是當產品出現不好反饋的時候,產品經理埋怨運營太業余,運營抱怨產品做的爛。我相信這應該不是個例。在一個互聯網公司內,運營到底是做什么的?產品和運營到底是怎么樣的關系?筆記摘錄了從業10年的作者給出的分析解答,和我認為比較“干貨”的要點,書中的很多思維方式不僅適合運營人員,對設計師同樣適用。希望對抱有相同疑惑的大家有用。
一. 運營是什么?
1.1 為什么會出現運營這個職位?
在互聯網行業中,運營來源于互聯網為時代的產品價值構成發生的部分改變。
傳統產品價值=功能+體驗
互聯網產品價值=功能+體驗+用戶參與價值
用戶參與價值包含3重含義:
1.用戶的使用時間和關注給產品帶來的核心價值。比如,持續的廣告投放。
2.在這樣的產品形態中,用戶在互相給對方創造和提高價值。
3.用戶因為對產品的認可,愿意參與到產品設計,改善,傳播,甚至一些服務環節中做出貢獻。
1.2 怎么理解運營?
微觀:
通過一系列穿針引線的行為讓一款產品或一個事物能夠良性運作.
宏觀:
首先,任何一項業務,都存在不可或缺的要素:產,用戶,運營。其次,任何一個產品,只有在與用戶發生關系后,才具備價值。再次,基于業務類型的不同一款產品與用戶間的關系類型會有很大差異。最后,所謂運營,其實就是為了幫助產品與用戶之間更好地建立起來關系,我們所需要使用的一切干預手段。
而實際意義上的運營工作,使用哪種運營手段取決于業務類型,以及產品和用戶間的關系類型。
運營的具體工作劃分,即各種運營手段,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拉新,引流,轉化,二是用戶維系。
二. 運營的工作流程是怎么樣的?
2.1制定策略
*評估產品階段
*評估產品形態
*評估當前數據
2.2 分解指標,規劃工作
*目標拆分
*資源爭取,拓展&分配
*工作任務規劃
2.3執行落地,達成目標
*文案
*活動
*事件傳播
*產品機制設計
*用戶維系等
2.4 檢測數據,調整方向
*數據分析
*用戶反饋
*潛在產品方向&需求提煉
三,運營和產品的關系
運營和產品密不可分,產品負責界定和提高長期用戶價值,運營負責創造短期用戶價值+協助產品完善長期關系。也就是說產品方向和產品形態決定運營思路,反過來,又需要運營根據用戶反饋和運營需求來決定產品的調整和迭代。
產品和運營之間的關系微妙主要是因為:
1:很多產品的長期價值并不是用戶一眼就能感知到的,而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和體驗才能感知到。所以為了讓用戶得到這個長期價值,需要運營先去創造一些短期價值,以刺激用戶愿意先去嘗試使用。
舉例:大姨媽
長期價值:幫助女性用戶進行生理周期管理和健康管理。
短期價值:連續記錄xxx天有獎,每天記錄過后扮成暖心歐巴與用戶互動,噓寒問暖等
2:很多產品的長期價值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須借由用戶的持續使用與反饋,經過優化迭代后才能成立。
舉例:滴滴打車在早期上線沒有用戶時,一方面雇大量員工滿北京打車,另一方面給予乘客大量補貼,用來維系住為數不多的司機和乘客。
所以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大部分時候,一個產品都處于不斷的摸索,調整迭代。一家公司的產品和運營必須做到一條心,共同“以用戶為中心”來做好自己的工作。
那么假如公司目前的產品很爛,作為一個運營到底該怎么辦?
1.對于一個早期產品來說,“爛”可能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狀態。這個階段,非常需要運營發力,維護好早期核心用戶,并不斷推動產品進行更新,迭代和打磨。
2.運營天天和用戶打交道,比產品離用戶更近。所以,如果真的從用戶層面感受到了問題,需要回歸到具體使用場景中去向大家說明這個需求和功能可能是有問題的,或是用數據證明你的觀點,而不是甩鍋給產品。
3.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并通過一些驗證和數據去證明可行性。
4.產品爛不可怕,可怕的是產品爛卻提不出解決方案,或者壓根不想去解決和優化。
一個公司的產品和運營都要有如下認知:
有坑是常態,人人皆會造坑。
賣了坑不可怕,填坑能力是關鍵。
盡力做到每次都讓自己埋的坑比之前小一點。
每次造坑連累了隊友,一定要想辦法彌補,哪怕是請客吃飯。
好團隊和爛團隊的核心區別,就在于好團隊大家互相填坑,而爛團隊則是大家互相挖坑。
四,怎么理解“好產品要懂運營,好運營要懂產品?”
這句話對很多互聯網圈里對人來說都不陌生,但對于工作經驗尚淺的新人來說難以理解。那么,運營要怎么懂產品?要有多懂?懂了之后對工作能帶來多大的幫助?
4.1 運營理解產品經理的科學工作方法和流程后,甚至部分掌握了一些產品經理的思考方法和邏輯后,可能會降低一些無腦吐槽和提出無腦需求的比例。
舉例:某線上教育產品,需要在在線教室作業區中上線一個“搜索”功能。
a:一般社區論壇都有搜索功能,我們肯定也要有,不然太不方便了。
b:我們來看一下什么用戶會在什么時候產生搜素這個需求:比如班級內有500人,作業區中共上傳了200份作業,助教完成了作業的批改,這時候,作業區內有長達20頁的海量信息,而老師和助教對學生們說有哪些同學對作業完成的非常優秀大家可以去觀摩學習,那么那些想觀摩的學生就會產生“要把那些優秀作業找出來”的需求。如果這樣的事情在為期8周的課程中每周都存在,那就是值得做的需求。
甚至,在b的“用戶,需求,場景”的邏輯下,可以對需求進行進一步判斷,還能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4.2 作為一名運營,如果能夠時刻擁有一種“尋找合理高效的產品機制來為運營服務”對思考,會帶來更大的可能和便利。
舉例:借由贈票功能拉升知乎live的整體用戶報名數
live主只需要點送票按鈕,然后選擇贈送對象,于是對方就會收到一條私信,接著點擊私信里的鏈接就可以直接報名live。這個機制既可以帶動live整體數據的上升,又不會給運營帶來很大的工作量和壓力。
4.3 懂得某些產品邏輯,架構,甚至能夠粗略對于實現成本有一些評估后,會有助于大大降低與產品經理和研發的溝通成本。
4.4 深刻理解“產品”工作的本質,包括MVP,精益,敏捷,“少即是多”等產品理念和工作工作方法后,會有助于用最合理的方法推進很多工作的展開,能夠在整個業務鏈條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以及某些時候在于產品的話語權爭奪中占據主導地位。
無論產品還是運營,最終的核心目標,都是圍繞“打造一個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業務流程并不斷優化,調整及放大它的價值,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或回報”來展開的。
附錄:
激發用戶互動參與意愿的8個指導原則
1.物質刺激
2.概率性事件
3.營造稀缺感
4.激發競爭意識
5.賦予用戶某種炫耀,獵奇的可能性
6.營造強烈情緒&認同感
7.賦予尊崇感&被重視感
8.通過對比營造超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