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一位新人投稿我的伯樂專題,每次遇見新面孔我都有點小激動,點開一看題為《春雨感懷》,其中三首小詩:
春雨滋潤滴滴柳,滿街芬芳灑滿樓。
瓢潑山泉解渴憂,人間風景似畫樓。
春雨灑翠滋生香,清新氣息撲人腸。
婉轉曲折波瀲滟,乍聞韻動似珠璣。
晴空雨點落灑地,洗盡塵埃嫩綠生。
花園翠草滿眼前,春色絢爛動心弦。
這樣的詩不用軟件檢測,目測就可以了。
第一首重韻,兩處“樓”韻,柳字撞韻就不說了,無關緊要,關鍵是毫無格律可言,心想那就作為古風推薦吧,可是押韻又犯了低級錯誤。
第二首也是押韻有誤,末句的韻腳“璣”字怎么與前面的“香”、“腸”同韻呢?同樣也是毫無格律可言。
第三首,第一句就很不爽,“雨點落灑地”五連仄啊,還有“生”和“弦”同韻嗎?
語感欠佳的句子太多。
所以綜上所述,可以判定這個作者應該是古詩詞門外漢。我建議他修改的幾處,估計他不明所以都沒反應過來,改了幾次還是等于沒改。
他振振有詞地說:“行吧是我不押韻,直接上報撤銷我的詩歌優秀作者稱號”。
啊?原來兩年前參賽獲過獎,那請你把當時獲獎作品發過來我看一下行吧。
看看,下面是他發過來的二等獎獎作品《二月春柳》(絕句三首):
驚蟄時分細雨綿,山如淺黛柳如煙。
林中布谷聲聲唱,喚醒農人早作田。
春回日暖花千樹,芳草清香碧水瓏。
一路青山林徑曲,桃紅柳綠鳥啼穹。
二月初春景色幽,霏霏細雨暖風柔。
多情翠柳重相識,依舊殷勤撫白頭。
我看過以后有點詫異,這三首七絕分明寫得不錯,而且用的都是平水韻。可是以我這些年的經驗,初學者大都是用中華新韻,因為它接近普通話發音。極少有用平水韻創作的,何況當時他還是十六歲的學生呢。
就算少年一開始用平水韻吧,可是同一作者兩年之后的作品怎么就先高后低?反差這么大?這次的三首連最基本的韻腳都有錯,這嚴重不合情理啊。
于是我讓他解釋一下,其水準怎么起伏如此之大,令人費解。
他說初稿是對靈感的第一次記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打磨、表達不夠準確、不押韻,而修改則是對初稿進行反復的檢查,修改押韻。
這回答繞而暈。我說那我剛才給你指出了好多處,可是你仍然沒有修改正確,貌似不同頻。
還讓我去看當年的那個參賽視頻,“??市第十一屆青少年詩歌創作大賽”,說是當場作的,當場做的詩居然沒有出錯,而這次經過幾次修改的反而屢屢出錯?
我建議他再改改,如果沒有常識性錯誤還是可以考慮推薦的,對于新人作品我一向比較寬容的,重在鼓勵么。
然而,接下去就沒有下文了…
昨夜臨睡之前突然想起搜索了一下,結果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兒,似乎證明了我的推理,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