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偶然間聽到劉若英的《繼續,給十五歲的自己》,印象里,這首歌陪伴了我一整個高三時光。
再聽起這首歌,有一種今天的我在和昨天面對面的感覺。我突然感覺到,原來我還年輕,還像十五歲那年一樣,依然會因為感動而熱淚盈眶。
讀《達摩流浪者》的時候,整本書下來,只記得這一句——"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哪里會有永遠年輕的人,有的只是一顆永遠跳動著的年輕的心吧。這樣的人,多半是讓人羨慕的。
其實,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腦海中第一個想起的人,是《飄》中的郝思嘉。她的形象太過于豐滿,讓人們不禁對她又愛又恨。
她驕縱任性,固執自私,如果不是那一場戰爭,我們或許都發現不了她的可愛。她愛著艾希禮,從嫁給瑞德前,到嫁給瑞德后。可她貪慕著瑞德帶給她的一切,她虛榮勢利,遵循著金錢至上。她一次次地傷害著瑞德,傷害著她身邊的人。直到戰爭來了,直到瑞德離開她了。
可就是這樣一個精明的現實主義者,卻偏偏也是一個生活里的戰士。戰爭爆發了,瑞德離開了,思嘉的家族淪落了。她毅然決然的駕著馬車帶著梅蘭,沖過炮火回到了塔拉,她決定靠自己的雙手重建故土。她從不會逃避生活,即使生活已經面目可憎,她依然驕傲的昂著頭面對。
瑞德說,思嘉在大多數時候是孩子氣的。她總是不自覺得傷害了很多人,她愛她自己勝過愛別人,她只有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才哭著鬧著希望離開的人回來。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氣的她,才永遠保持著那一顆年輕的心。從不退縮,從不說后悔。
有人說,梅蘭溫順的存在,放大了思嘉的缺點。可也正是梅蘭的平淡,我們才看見了一個敢愛敢恨的郝思嘉。
我還記得她為了去見瑞德,一把扯下綠色絲絨的窗簾為自己做了一件新衣,盡管此時的她已經滿手老繭。我還記得她在夕陽的映襯下拔出地里的蘿卜狠狠地咬了一口,早已忘記她曾經的嬌貴。我還記得她拼命地挽留早已被她傷透心的瑞德,告訴他我其實從未停止過愛你。我還記得她在所有人都離開她后,她依然勇敢的告訴自己,無論如何,明天都會是全新的一天。
郝思嘉的心永遠是熾烈的,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不害怕走錯的路,她只想著向前進,就是這樣一顆熱烈的心,才有了這個永遠年輕的她。
走上社會的我們,慢慢丟失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開始的模樣,我們忘了十五歲時為了一道解不出來的習題而難過到哭泣的光景,我們忘了五歲時為了追一只漂亮的蝴蝶而不顧跌倒地奔跑的執著。
我們變得不動聲色了,不再輕易地大悲大喜,不再輕易的被內心深處的情感左右,我們不再輕易地熱淚盈眶,也不再那樣年輕了。
三毛曾經跟自己的父親說過,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過。三毛做到了,即使所有的人都不理解。
她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我想,這說的是她對荷西的愛與思念吧。
三毛的這一生被疾病困住,很多時候她并不勇敢。可獨獨在愛荷西這件事上,她義無反顧。
她說或許終有一天,會牽著別人的手,遺忘曾經的他。三毛試圖去牽了別人的手,卻一直沒有忘記荷西。也讓她最終選擇隨荷西離開了這個世界。
她的做法或許太過執拗,或許有些自私,可或許是荷西為她構建的愛的天堂太美,讓她實在不忍心丟下荷西一個人離開。
三毛的這一生都在流浪,也在為自己的心活著,她的心一直在為荷西為愛跳動著,荷西不在了,她似乎也找不到跳動的理由了。于是,她也帶著自己那顆炙熱的心離開了。
這樣的三毛是純真而勇敢的,是特立獨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用"奇"來形容她,是不足為怪的。
因為,純真和勇敢是最容易被遺忘的,長大后的那些一意孤行總是披上了功利的外套,又有幾個人能真的同三毛一樣,不接受虛假毫無保留的去愛呢?
劉若英在歌里唱到,總是惦記十五歲不快樂的自己。那一年的自己,還不確定自己的形狀還動不動就和世界碰撞,可也是那一年的單純和不服輸,才有了后來優秀的自己。
我們不該忘記的,是那時候穿著雪白的球鞋毫不猶豫地沖進雨里奔跑的果敢。我們不該忘記的,是那時候為了朋友,一腳踢開欺負她的同學的教室后門的勇氣。我們不該忘記的,是那時候為了喜歡的人,每天熬夜學習只為了考試名次可以和他挨著的堅持。我們不該忘記的,是那時候聽老師讀一篇作文都哭得淚流滿面的細膩。
那時候,快樂很容易,勇敢很容易,喜歡很容易,感動很容易。那時候,我們嘴里說著年輕,從沒想過回頭。我們相信失敗也可以從頭再來,我們相信理想終究會實現,我們相信相愛的人會永遠在一起。
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們總想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成熟的小大人,用大人們的口氣說著我們還不能理解的大道理。我們開始慢慢變得有些功利,有些急于求成,也慢慢的忘記自己開始的地方,和最初的方向。我們還年輕,可我們的心卻不再年輕。
我們要永遠記得十五歲那年自己的模樣,永遠像十五歲那年一樣活著。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