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經典書籍『定位』
作者:(美)Al Ries 、Jack Trout
書中開宗明義說到:定位式一種觀念,不是圍繞著產品進行的,而是圍繞潛在顧客的心智進行的。
也就是說,將產品定位于潛在顧客的心智中。
各位有跟我類似的經驗嗎?
我覺得自己是個『很親切待人、活潑外向、認真做事、有創意的人』,但有幾次機會聽到朋友描述他們認為的我,卻是『有點驕傲、不熟時有距離感,熟了很親切、說話很好笑、有幽默感、想法天馬行空的一個人』。
我覺得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然而在別人眼中我卻是那樣的一個人,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呢?
從『定位』這本書的觀點來說,朋友眼中的我才是『我』,畢竟個人也是一個產品、一個品牌,
您說對嗎。
『定位,便是潛在顧客心中早已存在的認知,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創造某種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經存在的認知,去重組已存在的關聯認知』........以上節錄至『定位』一書。
那該如何做好定位呢?
我覺得應該先挖掘初『人』早中既有存在的認知,因此我們腦中有哪些既有的框架呢?
這問題很大,但答案卻很簡單,
回想一下,我們從小是聽『故事』長大的,故事中隱含了文化、社會、甚至是人類的整體價值觀,這些都在聽故事時在我們腦中架構著、連結著,這些就是我們腦中已存的關連認知。
有哪些故事模版或框架呢?
這點,我們應該感謝神話研究學者,喬瑟夫.坎伯,他提出的12角色原型,能給我們些線索
12故事原型是著名神話學大師坎伯經過多年整理出的故事角色原型,
1980年代,盧卡斯利用12故事角色原型,拍攝出膾炙人口的大片:「星際大戰」系列電影。
爾后,也有不少電影、廣告,都利用這12原型來設計劇本。本WORKSHOP就是利用這12原型,
進行品牌共識與溝通。...節錄至符敦國老師
12角色故事原型+品牌定位
想了解神話學大師坎伯12角色故事原型如何幫助我們進行品牌定位嗎?
?現在有一場2小時講座,由來至臺灣的 符敦國老師帶著我們一起學習 品牌形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