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這是我第一次,看完書,覺得要寫點兒東西的。當然了,小學時候寫的讀后感,那些可不算,那些只能算是作業。
也不是突發奇想的想寫東西,就是覺得之前看的書,看完之后,過幾天腦袋就里空空如也。如果看完后寫點東西,我想腦袋里還能留點,而且不知道怎么了,現在看完書之后,腦子里對書的內容特別清晰,可能是到了青春期,大腦開始發育了。
第一次寫,就隨便寫寫,不叫書評,不叫讀后感,就叫做:用眼睛看完書之后,用手指把腦子里分泌的東西,敲出來。
正文
▲
花了大概三個晚上的時間,把這本《嫌疑人x的獻身》看完了,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之前就很想看東野圭吾的《白夜行》,但一直沒有看,前兩天偶然在豆瓣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講的是東野圭吾作品的最佳閱讀順序,所以這次就準備把東野圭吾的幾部經典作品看一下。我就按照文章里的順序,先選擇了這本《嫌疑犯X的獻身》。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個單親美少婦跟自己的叛逆小女兒,不小心把前夫渣男殺了,碰巧,殺人過程被隔壁暗戀這個美少婦的數學天才知道了,然后這個天才就幫美少婦毀尸滅跡,設計不在場的證明,并告訴美少婦什么都不要管,只要按照他說的做就行了。而辦案子的警探們,卻因為智商不夠,在數學天才設的坑里,離真相越走越遠。
然而,半路出現了一個物理天才,他既是數學天才的同學,又是警探的朋友,智商又高,又了解這個數學天才,最終推測出了真相。數學天才知道瞞不過他,不過數學天才已經把這種情況考慮在內了,不得已打出了自己的王牌:自己去“自首”,說是自己殺了那個渣男。
最后,警方拘捕了數學天才。而物理天才,把數學天才從頭到尾的整個計劃,都告訴了美少婦,美少婦知道后,十分感動,心里非常過意不去,最終去自首了。
如果把這本書看成一部電影的話,那他應該屬于情節非常緊湊的電影,一上來就進入了正題:殺人。跟其它推理偵探小說不太一樣,比如《福爾摩斯》,《福》里一般都是剛開始有受害人,但是不知道兇手,是通過大偵探來一點點的搜集證據找線索,最終揭露真相找到殺人兇手,而這本兒《嫌》,卻是一上來就知道殺人兇手、幫兇,接下來就是看數學天才怎么使用障眼法,欺騙警探們,物理天才又是怎么識破數學天才的迷局。
確實,數學天才為了擺脫嫌疑的設置,的確很高明。我跟警探們一樣,從頭到尾也都沒有看出來多少破綻,直到最后,才通過物理學家的推理,知道了數學天才是如何布的局:數學天才為了給美少婦,布置一個不在場的證據,殺了一個無人關注的流浪漢,然后把這個流浪漢偽裝成渣男,果然警探們中了數學天才的圈套,確實以為這個死者的身份是渣男。
其實渣男早已被數學天才毀尸滅跡,而殺死這個流浪漢,是為了制造”渣男“的另一個死亡時間,給美少婦創造完美的不在場證據。所以警探們調查到最后,都沒有查出來美少婦不在場證明的破綻,因為,真的沒有破綻。
你們看起來是不是有點暈,是的,說的我自己也有點暈。
其實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兩個疑問。
第一個疑問就是:美少婦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讓這位數學天才為她這樣付出?
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原來書中有一段寫的是:數學天才,因為孤獨寂寞,對人生沒有什么追求了,想自殺。就在這時候,隔壁剛搬來的美少婦,敲開他的房間門,跟他打招呼。美少婦就像黑夜里的陽光一樣,照亮了數學天才的人生。作為一個人住了很長時間的我,確實,能理解數學天才的感受。如果換做我,一個人在屋里,突然,隔壁,有個美少婦,敲門來打招呼。我也是一定,一定......是不會愛上她的,因為我已經有女朋友了。
第二個疑問就是:為什么數學天才,不是直接把渣男毀尸滅跡就行了,而是又殺了一個人。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想了想,最終明白了,如果直接把渣男毀尸滅跡的話,他的尸體總有一天會被發現,或者,與他相關的人,會發現他消失了,就可能會報案。這樣一旦警探們調查,美少婦總是嫌疑人。可能面對警探們的審問,真像,終有一天會被調查出來的。而如果把流浪漢偽裝成渣男,這樣,美少婦就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據,“洗脫”自己的嫌疑。
但是數學天才雖然聰明,可是他卻不知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雖然數學天才是想,讓他們,平安幸福的過日子,可如果只是,他獻身為美少婦擋下這一段殺人事件,美少婦跟她的女兒,心中的這一段陰影,跟心中的歉疚,也一輩子揮之不去,他們也是不可能幸福的。
寫的雖是推理與破案,但總不離愛情。數學天才在物理天才面前露出的一個破綻卻是因為一向不重視外貌打扮的他,在要去店里見美少婦的時候,抱怨了一下自己的外貌,所以這個物理天才才起了疑。數學天才布了一個天衣無縫的局,最終卻敗在了愛。
數學天才對美少婦的愛令人感動,無論這份愛,愛的有多么深沉,都是沒錯的。
但,殺人總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