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
<blockquote>
故國殘月
沉入深潭中
重如那些石頭
你把詞語壘進歷史
讓河道轉彎
<br />
花開幾度
催動朝代盛衰
烏鴉即鼓聲
帝王們如蠶吐絲
為你織成長卷
<br />
美女如云
護送內心航程
青燈掀開夢的一角
你順手挽住火焰
化作漫天大雪
<br />
把酒臨風
你和中國一起老去
長廊貫穿春秋
大門口的陌生人
正砸響門環
</blockquote>
《我的日本朋友》
<blockquote>
??據說很多年來AD都不肯原諒我,因為白洋淀那番談話。可人生此一時彼一時,要說當年一個中國勾船的女人,怎么就配不上一個日本農民、店員和窮學生呢?即使不提門當戶對,那也是兩情相悅。
??二零零一年冬天,我回到闊別十三年的北京,見到AD和他家人。我們在一間川菜館共進晚餐后,到他家小坐。要說他倒不怎么顯老,只有鬢角花白。那天晚上他話很少,顯得矜持。我兩杯白酒下肚,暈乎乎,有點兒動情。我忽然想跟他一起去北海道,看看他生長的地方,追溯他的童年;忽然想穿過二十年歲月的重重迷霧,回到那個白洋淀的早晨。在蘆葦隨風起伏的岸邊,也許我該說點兒別的,比如,“如果你是條船,漂泊就是你的命運,可別靠岸。”
</blockquote>
《聽風樓記——懷念馮亦代伯伯》
<blockquote>
一個人首先要看他是怎么起步的,這幾乎決定了他的一生。
</blockquote>
<blockquote>
??我想起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默的詩句:“我受雇于一個偉大的記憶。”記憶有如迷宮,打開一道門就會出現另一道門。說實話,關于為《今天》命名的這一重要細節早讓我忘掉了。有一天我在網上閑逛,偶然看到馮伯伯握煙斗的照片,觸目驚心,讓我聯想到人生中的此刻。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此刻,而這個此刻的門檻在不斷移動。說到底,個人的此刻也許微不足道,但在某一點上,若與歷史契機接通,就像短路一樣閃出火花。我昨天去超市買菜,把車停好,腳落在地上,然后一步一步走動,突然想到二十七年前的這一幕:The Moment。是啊,我多想看清楚馮伯伯那沉在煙霧中的表情。
</blockquote>
<blockquote>
??回想八十年代,真可謂轟轟烈烈,就像燈火輝煌的列車在夜里一閃而過,給乘客留下的是若有所失的暈眩感,八十年代初,我成家了,搬離三不老大院,此后和馮伯伯的見面機會越來越少,卻總是把他卷進各種旋渦中。大概正是那個夜晚的同謀關系,他沒說過不,事后也從不抱怨。一九七九年十月的《新觀察》,發表了馮伯伯為"星星畫展事件"寫的文章,慷慨陳詞,伸張正義。在一九八九年早春的風雨飄搖中,我為要事趕到馮伯伯家。記得他表情嚴肅,非但沒有拒絕我的請求,而且說:“做得好。”我驕傲地抬起頭,與他對視。他點點頭,笑了。
</blockquote>
<blockquote>
??我俯向床頭,叫了聲"馮伯伯。”他突然像孩子一樣大哭起來,這下把我嚇壞了,生怕再引起中風,慌忙退出他的視野。周圍的人紛紛勸慰他,而他嚎哭不止,撕心裂肺。他從床單下露出來的赤腳,那么孤立無援。
??我們在病房總共呆了十分鐘,就離開了。我知道這就是永別——今生今世。在門口,我最后回頭望了他一眼,默默為他祈禱。
??馮伯伯曾對黃阿姨說過:“我想修改我的遺囑,加上:我將笑著迎接黑的美。”如此詩意的遺囑,其實恰好說明他是一個絕望的浪漫主義者。
</blockquote>
<blockquote>
??說實話,得知馮伯伯的死訊并未特別悲傷。他生活過,愛過,信仰過,失落過,寫過,譯過,干過幾件大事。如此人生,足矣。我想起他那孤立無援的赤腳。它們是為了在大地上行走的,是通過行走來書寫的,是通過書寫來訴說的,是通過訴說來聆聽的。是的,聽大地風聲。
??如果生死大限是可以跨越的話,我此刻又回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那個晚上。我懷著秘密,一個讓我驚喜得快要爆炸的秘密,從家中出來,在黑暗中(樓里的燈泡都壞了)下樓梯,沿著紅磚路和黑黝黝的樓影向前。那夜無風,月光明晃晃的。我走到盡頭,拾階而上,在黑暗中敲響聽風樓的門。
</blockquote>
《芥末》
<blockquote>
"一個被國家辭退的人
穿過昏熱的午睡
來到海灘,潛入水底。”
他突然背起我的詩,嘆了口氣,說,“我十五歲以前沒穿過線褲,我怕誰?”
</blockquote>
《與死亡干杯》
<blockquote>
??一九九七年春他到美國來玩住我家。他一到就開箱取禮物,七八本俗艷的《花花公子》雜志滑出來,他連忙收好,說是在機場撿的。我不知道《花花公子》的讀者對象,但對一個東歐的中國移民來說多少有點兒殘酷意味——浮華世界的鏡像永遠是顛倒的。
</blockquote>
<blockquote>
??在創刊時,劉羽和《今天》的關系若即若離。他常來參加編輯會議,但似乎只是個旁聽者。在《今天》第一期后出現分裂的會上,大家吵得不可開交,直到深夜。何去何從,既涉及到《今天》的生死存亡,也涉及到每個人的命運。就在這關口,一直默默坐在角落的劉羽起身說:“我明天還得上班,先走一步了。”這一步,使他從《今天》永遠跨了出去。我后來憤然指責他,指責他軟弱。其實我有什么權利這樣說呢?我從未坐過牢,沒有經歷過他在鐵窗后險些病死的體驗。在政治高壓下,誰也沒有道德優勢。可話又說回來了,在生死之間,愛恨之間,成敗之間,榮辱毀譽之間,差的往往就是這一步。人生如此,命運如此。
</blockquote>
<blockquote>
??花間一壺酒,我與他對飲。死亡并不可怕,我只是打心眼里為他含冤叫屈:該揮霍青春年華時,他進了大獄;該用寫作抵抗黑暗時,他閑蕩過去;該與朋友干番事業時,他先撒了;該為時代推波助瀾時,他忙著掙小錢;該安家過小日子時,他去國外打工;該退休享清福時,他把命都搭進去了。好像他的一生,只是為了證明這世道的荒謬。這是個人與歷史的誤會,還是性格與命運的博弈?我不知道。死去方知萬事休,劉羽,先干了這一杯。
??我想起一九七五年我們同游五臺山那一幕。那時我們還年輕。穿過殘垣斷壁蒼松古柏,我們來到山崖上。沐浴著夕陽,心靜如水,我們向云霧飄蕩的遠方眺望。其實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歡離合遠在地平線以外,而眺望是一種青春的姿態。
</blockquote>
《艾基在柏羅依特》
<blockquote>
??好像他們匆匆趕到美國,就是為了醫治懷鄉病。看來這個世界上顯然是差異先于認同,而認同往往是對差異的矯飾而已。
</blockquote>
<blockquote>
??我永遠記得那天我們在柏羅依特,在回市中心的路上,艾基讓車停下,走進一片玉米地。我忘不了他張望田野的樣子。我們當時都坐在車里。他微笑著回來,手里握著幾片玉米葉。
</blockquote>
《遠行——獻給蔡其矯》
<blockquote>
??滿天星斗連成一片,璀璨迷離。看來總得有最后一次,否則人生更輕更賤。我們都走在這路上,誰都沒有免于死亡的特權。也許重要的是,你與誰相識相伴相行,與誰分享生命苦樂,與誰共有某些重要的時刻,包括最后一次。
</blockquote>
<blockquote>
??騎車回家的路上,街有異動——中國人的嗅覺比狗還靈。拐進某大院(據他回憶是海軍大院),得到的消息難以置信。我們張著大嘴在夜色中前進,經王府井,終于得到證實。街上有人在吆喝:“賣螃蟹嘍,三公一母!”他甩出一張"大團結。”不等找錢,拎起螃蟹飛身上車說:“到我家喝酒吃螃蟹去。”
??那夜,我們喝黃酒吃螃蟹論天下事。我只記得他滿臉通紅,眼神有點兒瘋狂,恐怕也折射了我的瘋狂。對,我們就是荒原狼,在長夜將盡時朝天嗥叫。
??我自選了二十多首詩,抄在十六開藍色筆記本上,贈給蔡其矯。在扉頁我寫下題詩
<blockquote>
在長風不安的歌聲中,
請免去這最后的祝福。
白色的道路上,
只有翅膀和天空。
</blockquote>
</blockquote>
<blockquote>
??我常在琢磨個人和時代的關系。一個華僑富商之子投身革命,往往是想通過救亡,通過對社會不公正的集體反抗以實現個人理想——個人與革命之間不免有互相需求與誤解的成分。應該看到,在中國現代化轉型的苦難歷程中,這場基木上是農民造反運動的革命、有著必然的合理性的同時,也伴隨著與生俱來的悲劇性。它混合著各種動機訴求與欲,如同沒有河床的洪流,沖決一切羈絆的同時帶有自毀傾向。
</blockquote>
<blockquote>
??那是精神脊梁骨被打斷的一代。即使有少數挑戰者,也往往受限于二元對立的格局,成為統治者的鏡像——正反不同,可長得一模一樣。由于被鏡子奪去了靈魂,即使幸存下來,往往變得枯燥而無趣。
??從年初起,我在美國印地安那州一個叫南彎(South Bend)的小鎮教書。這里大雪茫茫,鏟雪車到處奔忙,在路面刮出刺耳的聲音。蔡其矯仿佛和我肩并肩,在雪中趔趄而行。他離開這世界一個多月了。這是個潔凈的日子,充滿明亮憂傷的日子,紀念逝者的日子。
</blockquote>
<blockquote>
??他的反抗是個人的,他相信任何形式的集體反抗最終必與權力結盟,任何以自由為名的造反都將走向奴役之路。一九八六年五月在福州召開的"蔡其矯作品討論會"上,他在發言中總結了自己的一生:“我并不重要,我自認為是一塊跳板,一層臺階,踏著它是為躍向對岸或走向高處······所有的詩人藝術家,無不歷盡坎坷,屢經寂寞,不被窒息而死就是最大的幸運了!生命即使是偉大而勇敢,也難以達到成功!沒有誰保護我們,只有靠自己支持到最后一息······”
??自一九八一年秋,即我們西北之行以來,他云游四海,足跡幾乎遍及中國。這一壯舉對我來說至今還是個謎。他是為了繼承徐霞客的傳統,還是為了用腳在大地上書寫,追趕青春穿透生命的迷霧?他曾在《自畫像》一詩中自問:“從黃昏到垂暮,他還能在眷戀中遠行嗎?”眷戀與遠行,方向相反,卻彼此激蕩有如持久的鐘聲。
??他是一面光芒涌動的鏡子,與黑暗對立,卻并非為了折射黑暗。它似乎提醒我們一個陰郁時刻的到來:趨炎附勢、追名逐利、男盜女娼、畫地為牢——這一切正成為我們文化的主流。
</blockquote>
<blockquote>
??此刻,我坐在大學宿舍的書桌前,窗外風雪肆虐。我極力回想我們間的最后一面,卻怎么也想不起來了,沉入我關于故鄉的混亂駁雜的印象中;而早年交往的細節,像雨后蟾蜍一個個蹦出來,似乎為了展示時光倒錯的意義。是的,我們自以為與時俱進,其實在不斷后退,一直退到我們出發的地方。
</blockquote>
《憶柏林》
<blockquote>
擺脫影子對人的跟蹤與其說是現實的,不如說是心理的。
</blockquote>
<blockquote>
??在我看來,所謂"分裂的天空”,絕不僅限于政治含義,深究起來其實是人類內心世界的分裂。
</blockquote>
<blockquote>
??十七年過去了,我依然喜歡漫無目的地滿大街溜達。如果說巴黎是陰性的話,那么柏林就是陽性的,它像德國古典哲學一樣迷戀空間和秩序——街道寬,屋頂高,公園大我從未見過有這么多綠地的城市。如果說一個城市是放大鏡,那么一個人則是塵封的書中的某個字,兩者本來毫無關系,除非上帝或歷史的欲望要借助城市尋找那個字,并鎖定其含義。一個漂泊者甚至連字都不是,只是字里行間的潛臺詞而已。
</blockquote>
<blockquote>
??Y和我消失在這本泥迷宮中。越往深處走就越讓人恐慌,好像被某種東西所控制而不能自拔。我們像孤魂野兔出沒,尋尋覓覓。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對德國的理性主義一種深刻的反省,似乎只有從這一點出發,才能解釋為什么德國人會陷入戰爭的瘋狂。偉大的俄國哲學家索洛維約夫認為有兩種認識的方法,一種是外在的,即經驗的和理性的,它面向的是現象的世界,獲得是相對的知識;一種是內在的,它面向的是絕對的存在,與無條件的神秘的知識相聯系。在索洛維約夫看來,理性主義最終把存在等同于思想,未能理解存在的實在,即絕對的存在。按這一批判精神,即與心靈無關的知識必導致精神的殘缺,這恐怕也是我們深陷在現代化陷阱中的緣由之一。
??一個穿綠衣服的殘疾人突然出現,他少了條腿,架著雙拐走在我前面。蒼天在上,其實我們都是精神上的殘疾人,不可救藥。
</blockquote>
《在中國這幅畫的留白處》
<blockquote>
宴請其實是對金錢這古老權力的祭奉儀式,甚至與主客無關。
</blockquote>
<blockquote>
我忽然想起黃永玉最近捐給《今天》的畫上的題款:“客里無賓主,花開即故山。”
</blockquote>
《旅行記》
<blockquote>
看到兒子蹣跚學步的錄像帶,心有所動——那是旅行的開始,其實,一個人的行走范圍就是他的世界。
</blockquote>
<blockquote>
??航空港成了我生活的某種象征,在出發與抵達之間,告別與重逢之間;在虛與實之間,生與死之間。航空港寬敞明亮,四季如春,有如未來世界。我在其中閑逛、讀書、寫作、瞌睡,用手機打電話,毫無顧忌地打量行人。而我,跟所有乘客一樣,未曾相識也永遠不會再相見。我們被虹吸進巨大的金屬容器,射向空中,體驗超重或失重的瞬間。
??從長安街那邊出發的男孩到此刻的我之間,到底有多遠?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我們這代人違背了古訓,云游四方,成為時代的孤兒。有時深夜難眠,兀自茫然:父母風燭殘年,兒女隨我漂泊,社稷變遷,美人色衰,而我卻一意孤行。這不僅僅是地理上,而是歷史與意志、文化與反叛意義上的出走。這或許是命中注定的。在行走中我們失去了很多,失去的往往又成了財富。
??看大地多么遼闊,上路吧。
</blockquote>
《西風》
<blockquote>
穿越沙漠,我對時間獲得了新的意識:時間長度似乎只有在廣闊天地間才得以展現。
</blockquote>
<blockquote>
“哦,孤單的聲音,”他喃喃說:“夜間火車汽笛那孤單的聲音。”
</blockquote>
<blockquote>
??此時,一列貨車與我們平行前進。鄒迪叫醒懷亞特,指著車窗外:“看,火車。”我想起艾德,想起他在那靜夜中的話:“哦,孤單的聲音,夜間火車汽笛那孤單的聲音。”
</blockquote>
《智利筆記》
<blockquote>
??安第斯山脈在腳下越變越小,像孩子在海灘堆成的沙丘。拉丁美洲大陸伸向我的童年——是啊,我曾為地球另一角想入非非。其實說來他鄉和故土并不遠,只不過我當時年紀尚小,對人類的苦難與歡樂一無所知。
</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