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劇改編自真實的歷史,凱撒打敗龐培,權力逐漸集中,貴族共和政體逐漸向君主獨裁制過渡,這招致了反對派的恐慌和不滿,最終凱撒被刺身亡。這部劇講述的就是凱撒遇刺的始末。
勃魯托斯,凱撒的好友,羅馬德高望重的仁人義士,典型的理想主義者,受到反對派的拉攏,加入刺殺凱撒的行列。反對派們諸如凱歇斯,刺殺凱撒更多是出于對凱撒大權在握的不滿和眼紅。而勃魯托斯不是,他愛凱撒,但更愛羅馬,他考慮的是殺了凱撒就可以維持共和國體制,可以使人民大眾免受暴君帝制的壓迫,殊不知單個人是拗不過歷史的車輪的,殺了凱撒,還有后來的奧古斯都。
正如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里闡述的,“任何一項制度之創立,絕不是憑空忽然的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的在創立。”當時羅馬的經濟基礎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原來的小農業已完全被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取代,并開始軍事掠奪和征服,導致昔日軟弱無力的共和政體已經無法適應現實需要,一個全新的中央集權的軍事獨裁國家呼之欲出。所以,刺殺凱撒,注定只是場徒勞無功的螳臂當車。
不能過分苛責勃魯托斯,身處歷史旋渦,他也是不得不做。決定刺殺凱撒的過程是個to be or not to be的掙扎,這個過程體現了他的糾結和堅決,糾結于殺了自己敬愛的人,堅決的是維護羅馬的光榮和利益,殺了凱撒后,選擇放過安東尼,甚至還允許安東尼發表那場扭轉乾坤的演講,最終功敗自殺,這不得不說是他性格導致的悲劇,讓人唏噓。
安東尼則是個真正的政治老手,凱撒死后,他沒有逞匹夫之勇,急于復仇,而是假意同意和反對派們合作,并爭取到去講壇上追悼凱撒的機會,于是,第二幕第二場,那場扭轉乾坤的演講開始上演。先是勃魯托斯發表了愛凱撒更愛羅馬,愛凱撒更愛自由的演講,眾市民們一致擁護勃魯托斯,認為凱撒該死。但是等到安東尼上臺發表完演講,那群剛剛還擁護勃魯托斯的烏合之眾瞬間倒戈,放火燒了勃魯托斯的房子,把勃魯托斯及反對派趕出了羅馬。究竟是什么樣的演講呢?繼續來看。
安東尼遵守和勃魯托斯的約定,口頭上說勃魯托斯他們是正人君子,但是接連發了以下大招,先是擺事實,拿出凱撒三次拒絕王冠等實例,證明凱撒的無私、仁慈,這些實例動搖了勃魯托斯的野心說,也讓群眾開始動搖;然后,讓群眾近距離看凱撒被刺的傷口,那觸目驚心慘狀極大的激發了群眾的同情心,此時群眾開始激動憤怒,最后,拿出殺手锏,凱撒的遺囑,即給每個羅馬市民發錢并且把私人花園捐出來供市民使用,這暴擊三連完全扭轉了局勢,群眾被煽動的群情激昂,就這樣,安東尼一舌扭轉乾坤,不得不讓人感嘆他的智謀,感嘆演講的力量,感嘆群眾的烏合之眾屬性。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好在勃魯特斯死后得到了應有的禮遇。
只是凱撒的那些傷口在心頭揮之不去,如同一只只飽含著熱淚的眼睛,展示著政治的殘酷和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