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能幫助人少走彎路,但也會讓人變笨。
經常碰到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沒法得到答案,但問問題的人很想得到答案。
上帝的視角
和堂弟在圖書館外的廣場逛,我說進去看一看吧。他說,我不想去。
他 20 歲,我不好意思勉強。我說我在他那個年齡的時候很喜歡看書,你為什么不喜歡看呢?
我覺得沒用,他說。我沒回他。停了一會兒,他補充一句,你覺得是理論重要呢還是實踐重要呢?
可是每個人的自身條件,所處的環境都不一樣。脫離具體的情境,現實性約束,去討論答案,并不具備操作性。我想能夠具備不受外部條件約束的,只有上帝吧。只負責提問題,不考慮實際可行性,問題的客觀性,我認為這是上帝的視角。比如,假如給你一個億,你會做什么?
我不知道,我對堂弟說。有人會說是理論,有人會說是實踐,還有人會說理論與實踐要相結合。他們都能結合自己的經歷,給出相應佐證的理由。即使對某一個人來說,不同的階段,感覺也是在變化的。不必去追求唯一且正確的答案,去思考對于目前的階段,哪個是合適的,哪個就是重要的。
我哪里知道答案呀?這樣的問題我又不是沒有想過,一遍又一遍。起初覺得 A 是答案,因為有個人講得有道理。后來覺得 B 是答案,因為有人講得比前面那個更有道理。人們認為答案是 A 或是 B,往往是因為那個答案更接近他們的心智模型,愿意相信答案是 A 或是 B。
上個月,面試產品崗位,面到COO。他問我你覺得創業,最重要的3個點是什么?我說了自己的認識。他皺了皺眉頭,我想聽到渠道,市場方面的,他說。我意識到自己的答案沒能接近他的預期模型,我也并沒有意要那樣做,我只不過講的是自己的感受和總結。
我在思考,每個人問題角度不一樣,特別是對于新鮮的事物。好比摸大象的例子,有人摸得多,了解全貌,而你只摸到了大腿和屁股,他比你了解得多,他就知道你掌握的程度,這個是問題不大。如果對方摸到的是其它的部位,交流的時候又不愿意接受你的觀點,對方發現你的答案跟他的不一樣,這就會產生分歧和問題。
選擇和努力,哪個更重要?你愿意相信哪一個呢?
想通了,做產品時就不會執念于,用戶場景和用戶價值,哪個重要?
方法論
程序員是和機器打交道。程序 OK 不 Ok,跑一下就知道了,機器不會撒謊。產品經理就不一樣了,總不能先讓用戶用,等到發現問題后再去改。所以在設計初的時候,你要想規避哪些問題,每一個處的設計思路,想清楚為什么要這樣設計,不是那樣設計。別人問你的時候,自然也能讓人信服。
幸運的是有前人總結了很多方法,你不必非得實踐再去獲取經驗。對于剛入門的人來說,能幫到你少走很多的彎路。沒人想走彎路,到處都是「xx 天學會 xx」。對應到產品行業,有很多各種「必讀書單」。
讀書是好事,能開拓視野。糟糕的是有些入行的產品人會把它們被奉為寶典。就像武俠小說里,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一本武功秘笈,以為只要對著其中招術,勤加苦練,自學也能成為一名江湖中人。還有更糟糕的是,聽別人介紹了一本「如來神掌」,里面有講需求分析,畫原型,指點團隊。看完之后,信心滿滿,隨便提問,應答如流,有板有眼。
好吧,下山闖一闖江湖。來者第一招就是「陰陽指」,立馬懵了,書里沒有這招啊。管不了那么多了,打回去再說,「如來神掌第一式」、「第二式」、還沒等到第三式手掌被擊穿,舉不起來了。
生搬硬套解決不了問題。方法論不是萬金油,再牛逼的理論也有適用的局限性。拿「用戶體驗要素」的設計版式來去作產品分析,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沒什么區別。
質疑是思考的開始,解題的方法和答案不指一個,也許問題本來就是錯的呢?我相信足夠的用心和思考,也能提出方法論,有自己的一套思維體系,是否牛x不重要,重要的是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