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在中國非常的暢銷。最近拜讀了一下,書中一些對于人類歷史、社會學、現代科學的腦洞看法,對我觸動頗深。
關鍵詞:人文主義 算法 數據 人工智能
1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新議題
1 人類社會的主要議題不再是饑荒、瘟疫和戰(zhàn)爭。2010年,饑餓和營養(yǎng)不良合計奪走了約100萬人,而肥胖卻讓300萬人喪命;疫苗、抗生素等現代醫(yī)學的發(fā)明,讓傳染病的影響遠遠小于幾千年前;核武器的發(fā)明,更是打破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超級大國之間如果想挑起戰(zhàn)事,無異于集體自殺。
2 恐怖分子恐怖的不是他們的武力,而是他們造成的社會動蕩和不安。同樣是2010年,恐怖分子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數是7697人,而肥胖卻造成300萬人死亡,對于一般人而言,可口可樂的威脅,可能遠比基地組織的要大。恐怖分子的絕招就是“讓敵人反應過度”,他們發(fā)動了一次“9.11”恐怖襲擊,卻讓美國對中東發(fā)動了多場戰(zhàn)爭。
3 未來人類追求的主題,必定是謀求更美好的生活。從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到延長人類壽命,到追求幸福和快樂,再到更強大的力量,這些都將是人類社會的新議題。
4 知識的悖論:知識如果不能改變行為,就沒用用處;但知識一旦改變了行為,本身就失去了意義。當馬克思主義盛行的時候,英、法等國的資本家開始改善工人的待遇,讓工人參與政治,創(chuàng)建勞工黨,維持這資本主義的明主制度,因此馬克思主義的預言未能實現,這些國家并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共產主義革命。
5 研究歷史,不是為了預測未來,也不是為了重復過去,而是為了擺脫過去,從過去獲得解放,獲得另一種命運。因此,《未來簡史》所描述的未來,只是“過去”的未來,是基于過去300年的歷史預測的未來。這本書的前兩章所講的歷史,也是為第三章的預測做鋪墊。
為什么征服世界的是人類
1 為什么征服地球的是人類,而不是黑猩猩、牛、或者是蜜蜂?不是因為什么所謂的心靈和意識,也不是教科書說的智力和使用工具,而是因為只有人類,才具有大規(guī)模而靈活的合作。蜜蜂的合作雖然復雜,但是不具有靈活性,它們不可能徹底改造社會制度,把蜂后送上斷頭臺;黑猩猩合作比較靈活,但它們的合作是以彼此認識為基礎的,而只有智人,才能夠于無數個陌生的個體非常靈活的合作。2011年埃及革命,示威者推翻了穆巴拉克政權,但是政權最后卻被軍隊劫持,就是因為示威者只是一群合作能力低下,難以靈活運作的團隊,而軍隊,則具有足以治國的組織能力。
2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行如此大規(guī)模而靈活的合作,是因為人類給這個世界賦予了一張“意義之網”。比如金錢本身并沒有客觀價值,但是只要有幾十億人相信它的價值,你就可以用它來買吃的、買喝的、買穿的。這就是虛構和想象的力量。
人類如何給世界賦予意義
1 文字在人類構造想象共同體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經文、書籍、法律的傳播都是以文字作為載體的。文字讓人類能夠通過算法的方式組織合作,比如上醫(yī)院看病,掛號處給了你一張卡片,上面告訴你看病的流程:去哪排隊、檢查什么、到哪個診室,你不用關心看病的是誰,只要遵守這個流程,看好病的概率就很高。
2 宗教和科學并不沖突,兩者可以很好的共存合作。宗教作為一種想象體,最在乎的是通過共同信仰來維持社會的秩序;而科學,在乎的是通過研究得到力量。科學的發(fā)展,恰恰實現宗教(比如人文主義)的教條。
3 經濟增長是現代社會的第一要義。生產越多,消費越多,就越能提高生活水平,也就越能享受更快樂的生活。而且隨著人類的持續(xù)繁衍壯大,經濟增長就更有必要了。因此,經濟增長成了幾乎所有現代宗教、意識形態(tài)、社會運動共同關注的重點。這樣就能理解美國為什么不簽署《京都議定書》了。
4 不必擔心資源耗盡。資源有三種:原材料、能源和知識。原材料和能源取之有盡,用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但是知識是不斷增長的。知識的增長,會帶來更多的原材料和能源,比如找到更有效的利用太陽能的方法,就能讓后代擁有更多的能源。
5 人文主義是維系現代社會高效而且穩(wěn)定發(fā)展的宗教。人類取代了上帝,成為給這個世界賦予意義的神。人文主義相信自由意志是最高權威,它鼓勵人們聆聽自己的聲音,對自己真誠,追隨自己的內心,做讓自己快樂且有不讓別人感覺不好的事,一切以人為中心。由此孕育出了民主選舉、顧客就是上帝、同性戀合法化等社會共識。
6 結合現實的宗教才能獲勝。為什么馬克思和列寧成功,而洪秀全和馬赫迪失敗了,因為前者把宗教信仰和當代科技和經濟結合,研究了電力如何影響現代社會和政治,而后者仍然忙于研究古代經典和預言。
人文主義的坍塌
1 真正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人類的每個選擇,都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最后在自己大腦神經元一套復雜算法的計算下,作出的。這里面有基因的影響、也有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看似人自己作出的選擇,實際上只是一種根據“感覺”作出的行動。實驗顯示,只要刺激人腦的正確位置,就能讓人產生愛、憤怒、恐懼等復雜的情感。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這些事情的背后,似乎都表明,人類的“自由”意志,是可以被操控的。
2 未來屬于人工智能。既然人類的選擇都不是所謂的自由意志,那么何不讓能作出更合理決定的人工智能來幫助人類作出選擇?看病還需要找醫(yī)生嗎?不,有什么醫(yī)生能和機器人“沃森”一樣,掌握全部疾病和藥物、了解你的基因組和家族病史還永遠不會疲勞和失誤。同樣的,炒股、開車甚至是戰(zhàn)爭,都不再需要人類了。
3 一切都是數據。人工智能的算法里,需要的輸入就是數據,只要擁有足夠的數據,它就能知道你的所有——你跟這個朋友的關系可以通過你朋友圈點贊評論等等的數據來分析;股價是漲還是跌,收集一下過去幾天的市場數據就可以分析出來;整個宇宙都是由數據組成的,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萬物互聯(lián)網——Internet -of-All-Thing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