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得起豆瓣的高分評價,的確可以讓我們對習慣有比較清晰系統的認識,書中的很多方法值得進一步地深入反思,只有應用才能真的有價值
1 在大學宿舍這個凌亂不堪的世界里,我努力保持自己的空間干凈整潔,這些改進雖然不起眼,但給了我一種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
2 要想寫出一本偉大的書,你必須首先成為這本書。
3 成為一名作家,創立一家成功的企業
4 思想、感情與行為之間的關聯
基本原理:微小改變的重要性
1 “邊際收益的聚合”戰略: 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尋求哪怕是極細微的進步
2 人們很容易高估某個決定性時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進行微小改進的價值
3 每天進步0.01, 一年后是37.78
??每天退步0.01, 一年后是00.03
只要堅持微小的改變,終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緩慢的微小的轉變速度也很容易讓壞習慣駐留下去,每頓飯多吃那么一點點
4 飛機頭的朝向僅移動了幾英尺,目標地之間想差了數百英里。
你的日常習慣稍有改變,你的人生道路就會通向一個截然不同的終點
挺過平臺蓄積期
1 突然時刻的出現通常是此前一系列行動的結果,這些行動積聚了引發重大變革所需的潛能。
2 你在培養習慣過程當中,有相當長時間是感受不到他的影響的,直到某一天,你突破了就臨界點,跨入新境界。要想實現有意義的改變,新養成的習慣必須堅持足夠長的時間。
忘記目標,專注于體系
每個習慣都有待實現的目標,無論再如何雄心勃勃,無論錯誤后再如何悔恨,如果我們不改進我們行動的體系,依然還會導致相同的結果,同時,一直關注在目標上,會1 實現一個目標只是短暫的改變,并不構成長遠影響,2 目標束縛了我們的幸福感,我們一直在延遲享受快樂,寄希望于下一個里程碑的實現,我們應該學會愛上過程而不是結果,不必等待容許自己享受快樂的那一刻的到來,只要我們創建的體系正常運行,我們就應該在整個過程中感受倒快樂。3 容易導致完成目標后又恢復舊習慣。
習慣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
1 行為的轉變有三層,改變你的結果,改變的你的過程(習慣方法體系等),改變你的身份
我們應該從內到外,基于目標身份改變習慣,我想成為一個健康的人,而不只是單純體重在110斤以下:
2 體系是由一整套信念和假設塑造的,我們應該改變支配著我們以往行為的潛在信念,你越是以自己的身份的某一方面為傲,你就越有動力保持與之相關的習慣,你長期堅持這種習慣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經與你的身份融為一體。
3 同時,也應該經像,不要盲目遵循與身份相關的規范,比如一直認定自己不會分辨方向,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
4 你的身份來自你的習慣,每個行動都是你在投票給自己想成為的人
5 要想使自己做到最好,你需要持續編輯你的信念,升級和拓展你的身份。
大腦養成習慣的機理:
1 習慣是重復了足夠多次數后而變得自動化的行為。
2 人類全部行為背后的反饋回路是,嘗試、失敗、學習、再進行不同的嘗試,經過一番練習,無用的動作逐漸消失,有用的動作加強,習慣是解決我們經常面臨的問題和毅力的一系列自動解決方案。當習慣養成后,大腦的活躍程度逐漸降低,如果是這種情形,就用那種方式應對,習慣是從經驗種學到的心理捷徑,大腦記憶過去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預測如何更好地應對未來。習慣減輕了認知負荷,釋放了心智能力,從而讓我們可以將注意力分配給其他任務。習慣不會限制西游,只有讓生活的基本要素變得更容易,才能創造自由思考和創造力得精神空間。
3 習慣的反饋回路: 提示、渴求、反應、獎勵。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和制定策略。
定律一: 從提示入手。
1 人腦是一臺預測極其,不斷感知周邊環境,分析和處理遇到的所有信息。
2 作為整體的你遠遠大于有意識地自我。
3 除非你讓下意識意識化,否則它將支配你的生活,而你會稱之為命運。
4 我們表現失敗的緣由大多歸因于缺乏自我意識,要一直保持警覺。
5 利用習慣計分卡對一天中發生的每一個習慣進行反省。
培養新習慣的最佳方式:
1 設置執行意圖:當X情況出現時,我將執行Y反應。
人們就何時何處具體做什么制定出具體計劃后,就會更可能貫徹執行。
明確你想要什么并且具體化實現的路徑,將有助于你摒棄妨礙你進步、分散注意力、或讓你脫離正軌的事情,
當你的夢想模糊不清時,你很容易整天任由時間耗費在一些瑣事上,無暇為了取得成功而必須做的具體事宜上,并且總是能給自己這種狀況找借口。
你需要給予你的習慣在這世界上存在的時間和空間。
2 習慣疊加:
任何行為都不是孤立的,每個動作都成為觸發下一個行為的提示
可以充分利用行為的關聯性,確定你已有的習慣,然后把你的新行為疊加在上面。
繼【當前習慣】之后,我將【新習慣】
要選擇正確的提示來啟動整個進程。要盡量讓提示非常具體并可以立即行事時。
C6 原動力往往被高估,環境往往更重要:
1 環境塑造人類行為于無形之手,盡管我們有獨特的個性,但在特定環境下,某些行為往往會反復出現,我們被周圍的世界所改造,每個習慣都以特定的環境為依托,
行為是環境中人的函數。
我們每天采取的行動并不是由有目的的驅動和選擇決定的,而是因為最得心應手。
人類所有感官中,能力最強大的是視覺,大腦一般的資源用于視覺,因此我們要構建自己理想的環境,讓其充滿富有成效的提示。
在周圍布置大量的觸發物,增加你整體思考你習慣的頻率。
大多數人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創造的世界里,我們要成為自己的世界的設計師,而不僅僅是它的消費者。
2 背景就是提示
“一個空間,一種用途” 將習慣分配給各自發生的地方,不要將娛樂和工作混在一起,進行嚴格劃分。
支配我們行為的不是環境中的各類物品,而是我們于他們之間的關系。
在全新的環境中更容易改變。
如果想要創造性的思考,離開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就是與固有的思維模式聯系密切的空間。
自我控制的秘密:
“紀律性強”的人,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生活,不是因為他們自制力強,而是他們很少置身于充滿誘惑的環境中,也就無需時常考驗自己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習慣很難被根除,只能避免遇到提示。
并且壞環境具有自我催化的能力,這個過程會自我滋養,他們一邊激發人們的某些欲望感覺,一遍麻痹他們,就達成了惡性循環,壞習慣會失去控制。
提示誘發的欲望:某個外部觸發因素引起的、需要重復壞習慣的強迫性的需求。在非常短的時間里就能激活大腦中的獎勵途徑,并激起欲望,根本上升不到意識層面,很少有人能置身于消極環境中而能堅守積極的習慣。
消除壞習慣的最實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避免接觸引起它的提示。將他從環境中消除。
逃避誘惑比抗拒誘惑容易。
第二定律: 讓他有吸引力
超常刺激:大腦因受到夸張的提示而處于癲狂狀態。
比如食物,垃圾食品,高鹽、糖、脂肪使我們陷入癲狂狀態,大腦的獎勵中心已經五萬年沒有改變過了,我們的大腦與祖先的大腦無異,但我們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誘惑,周圍的所有商品都經過精心設計為了最大刺激我們的欲望,導致我們養成過度消費、沉溺于社交媒體等壞習慣,
我們在按動按鈕方面已經駕輕就熟了。
多巴胺驅動的反饋回路
當大腦不分泌多巴胺時,體驗快樂的能力依然存在,但是沒有了多巴胺,欲望就消失了,沒有欲望,生命的活動就停止了。
當我們期待快樂的時候,就會分泌多巴胺,而當多巴胺濃度上升時,采取行動的動機也會隨之增強,對體驗的期待往往比期待本身,更令人感到愉悅的原因之一。
大腦將相當多的空間分配給負責渴求和欲望的區域。
欲望是驅動行為的引擎。(所以我懈怠一部分的原因是我沒那么渴求了,或者說我忘記了我的目標)
將習慣綁定在已有的習慣上,從而讓其更有吸引力
高頻行為將會強化低頻行為。
他人對我們的影響:
無論你的文化崇尚什么樣的習慣,那些習慣就會變成最有吸引力的行為。
在人類的漫長的發展史中,最終勝出的是那些學會高效寫作和即興發揮的人。
人們最深層的愿望就是有所歸屬,社會生活的習俗和實踐裹挾著我們前行。
我們早期的習慣不是選擇而是模仿的產物,我們遵循著親友、教會或學校、所在的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給與我們的教誨,每一種文化和群體都有各自獨特的期望和標準。
我們尤其注重模仿三個群體的習慣。
1 親近的人:
如果一個人有一個肥胖的朋友,那么他肥胖的概率會增加57%,我們吸收身邊人的品質和舉止,所以說環境實在是太重要了!做選擇時也要將未來想所在的環境考慮在內。
培養好習慣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加入一種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你偏愛的行為被認定是正常行為,友情和社區賦予人特定的身份并幫助一種行為長期延續。
沒有比群體歸屬感更能維持一個人做事的動力了。
2 群體中的大多數人
群體的正常行為往往壓倒個人喜好的行為,大多數時候,我們寧愿跟眾人一起犯錯,也不愿特立獨行堅持真理。
3 有權勢的人
一個人擁有更大權力和更高地位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資源,不用過多擔憂是否可以生存下去。
如果一個行為能為我們贏得認可、尊重和贊揚,我們就會認為它很有吸引力。
找到并消除壞習慣的根源:
渴望來自哪里:
每個行為都有表層的渴望和深層的動機。
我們的一些潛在動機包括:
節省精力、獲取食物和水、尋找伴侶并傳宗接代、與他人建立聯系并結合、贏得社會的接受和認可、減少不確定性、獲取地位和聲望
渴望只是深層動機的具體表現,亮點在于,有許多種不同的方法來滿足相同的潛在動機,你目前的習慣不一定是解決你面臨問題的最佳方式,他們只是你掌握的方法,一旦你把一個解決方案和你需要解決的問題聯系起來,你就會不斷地反復重復加以利用(那不就是空虛寂寞么,渴望食物獲得的快感,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找一個skam剪輯的片段,我覺得可以)
習慣就是關聯,每個動作都是預測的產物,我們的行為嚴重依賴于這些預測,我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如何解釋與我們相關的事件,而未必是事件本身的客觀事實。習慣的原因實際上是先于他們的預測。
這種預測會產生感覺,也就是欲望渴望
只有當你預計再不改變現狀就會限于不利時,才會行動。
渴望是一種缺乏某種東西的感覺,是改變你內在狀態的渴望。
你當前的狀態和你想要的狀態之間的差距提供了一個行動的理由。
當情緒和感覺受損時,我們實際上就失去了決策能力。
讓大腦程序化來享受高難度的動作:
將習慣與積極的內心體驗聯系在一起,將我得做,換成我想做我要做,改變我們看待每個事件的方式,將這些行為從負擔轉為機遇
創建一個積極提示,在做你喜歡的事情之前,創建一個每次都要做的簡短的例行程序,做三次深呼吸微笑以下。
根除壞習慣的關鍵,是重新構建對壞習慣的關聯。
第三定律: 讓他簡便易行
有時,我們一門心思地要找到做事的最佳方式,卻從來也不付諸行動,因追求最佳而丟掉了足夠好。
也就是醞釀與行動的區別,醞釀并不能給我們帶來結果,因為他可以讓我們覺得我們在取得進展,同時又不必承擔失敗的風險,準備工作成為了某種形式的拖延,不能只是一味地做計劃,不必描畫出新習慣的每一個特征,只需要不斷練習。
形成新習慣需要多久:
長時程增強現象:活動重復地越多,細胞間的信號傳遞得到改善,神經連接地更加緊密。
赫布定律:一起激發的神經元連在一起。
重復動作會導致大腦產生明顯的生理性變化。大腦的特定區域會因為投入使用而發生變化,并在荒廢后萎縮。
習慣曲線:剛開始需要極大的努力和專注,重復后變得容易一點,經過足夠的練習后,習慣稱自然,打通了溝通途徑,無需考慮可以直接實施(我們追求的境界)
習慣是基于頻率而不是時長養成的,在于重復的次數。
最省力法則:
人類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則。最終被選擇的行動一定是能以最小的努力獲得最大價值的哪一個,我們被激勵著避重就輕,只做容易的事。
因此一個習慣所需要的能量越少,它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習慣本身不是我們想要的,真正想要的是結果,讓習慣變得簡單至極,越有可能堅持下去。
讓事情事倍功半:
與其克服阻力,不如減小阻力,思考過程,減小每個可能的阻力點,減少環境內部呈現的阻力點
同時,實際上只需稍微增加一點難度,人們就會停止不必要的行為,為自己的壞習慣增加阻力。
預備好環境,使未來的行動更容易。
如何利用兩分鐘準則克服拖延養成一個新的好習慣:
習慣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但會持續影響接下來幾分鐘或幾個小時的行為。
許多習慣發生在決定性的時刻,每時每刻的選擇就像岔路口,你的選擇最終會導致卓有成效,或者一事無成的一天。
習慣是切入點,而不是終點,我們應該對一天中每一個的決定性時刻有所警醒,腦海里要有清晰的,我這一天該如何讀過,該如何做出目標,讓理智做出決定,而不是情緒習慣和欲望。
兩分鐘規則:當我們開始培養一個新習慣時,所用的時間應該不超過兩分鐘。
一種程序的開始階段越是儀式化,越有可能進入大事所需要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狀態。
習慣優化前要實現標準化,不能蓋上一個不存在的習慣,
先連續不斷地腳踏實地的做些簡單的事,先標準化,再優化。
最佳做法是一定要在你感覺還好時及時收手。
一分鐘的吉他練習總比從來都不練好。
承諾機制:讓當下的抉擇左右著你未來的行動,能夠讓我們在成為誘惑的受害者之前,讓良好的意愿發揮作用,比如說預先固定每餐的食物總量
如果我們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兩個多小時,一年六百多個小時我們可以做多少有意義的事情。
鎖定未來行為,使用技術自動化。
第四定律: 讓他令人愉悅
行為轉變的基本規則;重復有回報的行為,避免受懲罰的動作,提高下次重復這個行為的可能性
注意:我么不只是在尋找滿足感,我們要的是 即時滿足感。
大腦偏愛即時回報,可是我們卻生活在延遲回報的環境中,時間不一致性。
就不良習慣而言,即時結果感覺良好,最終結果卻不好,好幾選,即時結果令人不愉快,但是最終感覺卻很好。
當即時后果有利時,后面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你要在當下為良好習慣付出代價,在將來為壞習慣付出代價。
因此,我們要想保持一個好習慣,需要獲得即時成就感,即便體現在細微之處,可以通過數據進行看得見的量化,比如說用曲別針策略。
如何保持你的習慣:
習慣追蹤法:了解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每時每刻是如何度過的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好處1 :創建視覺提示,提醒你采取行動記錄上一個動作會創建啟動下一個動作的觸發器,僅僅追蹤一個行為就能激發改變它的沖動。好處2:最有效的激勵形式是可知的進步3 享受到滿足感。
當習慣崩潰時,如何快速恢復:
嚴格遵守規則: 絕不錯過兩次!錯過一次是意外,錯過兩次是一個新習慣的開始。
一個習慣偶爾被打破不可怕,只要能迅速接上即可。
問題不在于出差錯,而是如果不能做完美,就干脆不做的錯誤想法,可以做的不好,但是不能不做。
避免33%的損失和獲得50%的收益有同等的價值。
復利的首要規則:除非萬不得已,否則永遠不要打斷它。
正確地進行定量跟蹤:
古德哈特定律: 當一項措施成為目標時,它就不再是一項好措施。
我們會針對我們所測量的進行優化,當我們選擇錯誤的測量標時,我們的做法就會走偏。
度量只有再引導我并輔助大局時才有積極作用,不應成為主角讓我們疲于奔命,每個數字不過是整個系統中的一條反饋罷了。
戒除習慣:加快隨這種行為而來的懲戒速度,引發即時痛苦體驗的時間越快,發生的可能性越低。在習慣動作剛一冒頭時就讓他們帶來痛苦。
制定習慣契約,堅決執行。
如何從單純的好轉向單純的偉大
利用基因優勢,找到適合自己天性的方向
探索/利用 權衡:抓住絕大多數時間力提供最佳結果的戰略不放,同時就其余情況進一步探索。
什么對我來說充滿樂趣?
什么讓我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在哪里可以獲得比普通人更高的回報
每個人至少有幾個領域,只要付出一些努力,就可以機身前25%‘
如何讓習慣保持新鮮感:
保持動力和達到最大欲望的途徑之一: 就是去做難易程度剛剛好的事情
金發女孩準則:最佳激勵水平處于枯燥無味和焦慮不安之間的中點。
成功的最大威脅不是失敗,而是倦怠!
當工作不那么令人興奮時,仍能繼續奮進的是人中佼佼者。
專業人員按照計劃形式,毫不動搖,普通人則隨波逐流,任性而為。
成功歸根結底,取決于誰能認真面對每天枯燥乏味的訓練,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做同樣的練習動作。
可變獎勵:
專業人士不會因為心情不好而改變行動的時間表,他們可能享受不到樂趣,但他們仍能做到堅持不懈。
成為出色的人的必經之路,是無休止地反復做同樣的事,且癡心不改,你必須愛上厭倦。
習慣帶來的負面影響:
你對一些簡單動作熟到不假思索就能完成的地步時,就可以自由地關注更高層次的內容。
但是,當一個人熟練掌握一項技能之后,他隨后表現出的水準就會有所下降。
因此,我們必須在一個又一個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每個習慣都是建立在最后一個習慣基礎上,直到達到新的表現水平。
習慣動作+刻意練習=精通
計分制,實現不斷反思調整
成功就是學會正確地做事,然后每次都以同樣的方式去做。
越是執著于一個身份,就越難超越他。
避免讓你身份的任何單一屬性主導你的為人處事,
缺乏自我意識是毒藥,反思和回顧是解藥。
微小的變化,顯著的結果。
意識先于欲望,幸福即無欲。
幸福是已得到滿足的欲望和醞釀中的欲望之間的空當。
幸福是追求不到的,只能尾隨而來。
我們追求的是欲望,快樂來自行動。
有足夠理由活著的人幾乎可以忍受任何生存方式。
情緒驅動行為
情緒先于理性和邏輯,大腦的主模式是感覺,次模式是思考。
系統1 :感覺和快速判斷
系統2:理性分析
當兩者協同一致時,會發揮極大的作用。
痛苦推動進步。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對改變現狀的渴望。
我們的渴求于所得之間的差距,決定了我們采取行動后會的多大程度的滿足感。
滿意=喜歡-想要
貧窮不是太少,而是想要更多。
欲望負責點火,快樂保持烈火持續燃燒。
青年容易受騙,因為希望之火會迅速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