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語言藝術培訓有感
第一次試聽,培訓中心派出了李春廷、管澤坤、鄭博陽三位專家,分別進行了“說好普通話”“談談聲音”“稿件的處理”三個板塊的課程,可謂陣容強大。
許昌廣播電視臺《樓市車影》節目主持人鄭博陽給我們聊“說好普通話”。每個人都有獨特的氣場,說好普通話會讓人的氣場更加“聲”動。也許是經常給小主持講課,小鄭老師提醒老師們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反思:我們知道自己的聲音傳到學生耳朵里,會是什么感覺呢?大家都限入了沉思:我們更多地關注的是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很少會想到自己留在學生記憶中的聲音形象會是什么樣的?是圓潤、飽滿、清晰、悅耳的,還是?說好普通話,一是要聽得懂,二是要說得出。要讓別人聽得懂,要聽得出別人說得好與壞。練好聽力會讓你的語言學習事半功倍。
鄭老師的聲音風趣幽默,很有感染力,這讓大家對下面的課程充滿了期待。同樣是主持人,管澤坤的風格是沉穏大氣,他給我們“談談聲音”,聲音沒有正不正確,只有適不適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聲音?如何塑造自己的聲音?
為了更加直觀地感受什么樣的聲音更合適,管老師給我們播放了第十五屆齊越節優秀朗誦作品王廣弘的《我的爸爸》。他告訴我們,好的聲音能低能中能高。那么,如何塑造自己的聲音呢?簡單地說,從三方面訓練:氣息、三腔共鳴、唇舌力度。
說練就練,管老師帶領大家練習胸腹式呼吸,聞花香、狗喘氣、受驚嚇、數棗;練習三腔共鳴,胸腔、口腔、頭腔;練習唇舌力度,舌打響、轉舌、頂舌、彈唇、撅唇、咧唇。每次先是老師示范,大家忍不住跟著紛紛練習,一時間,教室里成了發聲場……老師是最需要學習掌握聲音藝術的,天天講課要發聲,更有教學生表達的重任,而我們卻從未進行過專業訓練和考核,很多時候,缺乏對學生朗讀、朗誦的有效指導。這一課應該補上。
許昌電視臺主持人、朗誦協會秘書長李春廷老師以幾篇不同風格的文章,給我們講了“稿件的處理”。李老師首先談到當下學生朗誦存在的問題:聲調不準、進嘴太高和感情把握不好。
李老師以《春夜喜雨》《紙船—寄母親》《動物王國開大會》《豐碑》不同體裁不同文體為例,介紹了如何處理稿件的方法和技巧。朗讀時,你要知道你是誰?言由心生。要記住“意在言先”,永遠是意識在前,嘴巴在后,嘴巴跟著思維走,一定是先想到畫面再用嘴說岀來。語言是表意的,意思的表達是第一位的,跟聲音的大小無關。意思是流動的,上下左右,要有方位感;要有制高點,一句話只能有一個制高點。朗讀時把握稿件的基調很重要。對語言的處理語言要符合生活邏輯。所有稿件的處理都要把握先抑后揚的原則。讀故事類稿件,故事是以講述為主的,該有感情的一定要有,不該有的一點兒也不要有,說清楚就行了。每一種聲音都帶著生命的色彩,讀故事中人物語言時,要跳進還要跳出,進出要自如,而且,要有對象感,注意對象的感受。
兩個小時的培訓讓大家覺得意猶未盡,語言是一門藝術,作為語言藝術傳播者的語文老師,語言表達能力是我們的基本功,學習提升語言表達水平應成為我們的自覺意識,讓學習語言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