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獄中題壁》詩中有這樣兩句:“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詩中的張儉和杜根都是東漢人。
杜根字伯堅,潁川定陵(今河南漯河舞陽縣)人。《后漢書》說他“性方實,好絞直”,就是說這個人性格樸實,喜歡較真。永初元年,舉孝廉,被朝廷任命為郎中。漢安帝時,鄧太后臨朝執政,權力都掌握在外戚手中。杜根認為安帝已經長大了,應該親政,便和一些大臣上書勸諫。鄧太后大怒,命令把杜根等人抓起來,裝在布袋子里,就在大殿上亂棒打死。執法的人因為杜根的名氣,私下告訴行刑人打的時候不要太用力,打完就用車把他接出城,杜根得以蘇醒過來。太后命令人來檢查,杜根就假裝死了,裝了三天,直到眼睛里生了蛆,太后以為他死了,這才得以逃脫。他到宜城山里做了一個酒保,15年過去了,酒店的人了解了他的賢德,待他非常好。
鄧太后去世后,鄧氏一族被誅殺,皇帝身邊的大臣都說起杜根等人的忠心。皇帝以為杜根已經死了,于是昭告天下,尋找他的子孫,錄為官員。杜根剛回到老家,就被朝廷征召,拜為侍御史。有人問杜根說:“你當時遭遇災禍,天下人也都和您一樣堅持道義,而且您的知己故交也不少,怎么至于活的那么艱辛啊?”杜根說:“在民間躲藏,也不是與世隔絕。萬一身份暴露的話,會禍及到自己的至親好友,所以不能這么做啊。”
杜根不畏權貴、直言進諫的剛正,假死逃生的堅韌,都給人很深的印象,但最讓我敬佩的還是他在危難時刻,寧可自己受苦,也絕不連累他人的品質。人在危難時刻,往往會去投奔親友或是自己信任的人,那些人若不收容他,難免受到良心和輿論的譴責,若是收容,又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就像譚嗣同第一句詩中所寫的張儉,望門投止,使得幾十人遭受極刑,宗族親戚都被滅絕。所以,一個真正有高尚品質的人,就應該像杜根一樣,所有的危難和痛苦都由自己來承受,絕不累及他人。
?????